電氣時代網 電氣時代網 電氣時代網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提升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是第一要務。2022年7月14日,全球能源管理與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以“數字賦能,全程減碳”為主題,在云端舉辦2022創新峰會。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源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負責人任婧在峰會上就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綠色能源管理升級,助力?“碳中和”目標達成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當前,我國節能減排任務艱巨,能源使用依然低效。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效率仍然偏低,節能降耗的空間很大。2022年政府兩會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有序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對能源低碳轉型、提高能源系統效率以及創新發展能力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數字化的目標和要求。 ?對此,任婧認為,“構建一個更加電氣化和數字化的未來是實現‘零碳’的關鍵。在這一進程中,技術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碳中和目標的最終達成,需要突破性甚至是顛覆性的關鍵技術創新。供需兩側企業,需要在數字化創新應用、提升能源效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進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部署。”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源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負責人任婧) 在此背景下,施耐德電氣于2021年創新地提出了“綠色能源管理”理念,旨在幫助各類企業在能源管理的端到端實現安全可靠、高效管理,進而輕松地應對“雙碳”的挑戰,實現“雙碳”目標與具備經濟效益的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雙贏。 ?任婧介紹,基于綠色能源管理,施耐德電氣將圍繞“創新產品”“軟件端到端”“源網荷儲一體化”三位一體的關鍵創新, 來引領創新、推動能源轉型。 ?以“創新產品”及時響應市場需求 ?目前,施耐德電氣已經在中國四個城市成立了研發中心,中國的研發團隊累計獲得了多達1800件專利,來支持源源不斷的產品創新。任婧介紹,正是源自對研發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以及多年的厚積薄發,施耐德電氣得以能夠持續為市場提供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的創新產品,通過材質、設計、結構等層面的創新,為客戶帶來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用戶體驗。 ?近年來,直流電作為光伏、儲能、數據中心、軌交等行業的重要傳輸方式,已經成為了終端配電行業發展的新關鍵詞。峰會現場,施耐德電氣推出的全新一代Acti9系列直流微型斷路器、新一代ComPacT?NSX DC 塑殼斷路器、MVS DA1系列1500V框架直流隔離開關等新一代系列直流斷路器產品,為直流應用提供更可靠的安全守護,賦能行業發展。 作為新型能源的“主力軍”,光伏儲能行業高電壓、多節點以及電流不穩定等問題的出現讓行業用戶對用電安全和維護有了更高的要求。施耐德電氣Acti9 系列直流微型斷路器特殊的結構設計和材料品質保證了斷路器在嚴酷環境下的長時間穩定,特別對于切斷光伏系統中的臨界電流有效保障。Acti9系列直流微型斷路器和ComPacT?NSX DC系列直流塑殼斷路器、MVS DA1系列1500V框架直流隔離開關形成良好的配合,在高電壓、多場景中,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打造出一套綠色、高效、完整的光伏發電體系。 ?與此同時,峰會現場發布的新一代中壓智能真空斷路器——EvoPacT?HVX則凝聚了施耐德電氣近百年在中壓真空斷路器領域的技術和經驗結晶,更融匯了數字原生理念,完成了全方位進化,以智能超越、性能升級、靈活高效三大價值賦能面向未來的智能配電系統。 ? (全新一代EvoPacT?HVX中壓智能真空斷路器) 據悉,EvoPacT?HVX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數字化技術能力的設計和植入。依托這一數字原生設計思維,EvoPacT?HVX斷路器擁有內嵌式智能溫度監測、真空滅弧室特性監測、手車配柜智能監測、機械特性及二次回路監測,以及電動手車與地刀的控制、監測和保護等智能化功能。從本地顯示到云端服務、從溫度監測到智能控制的每一項數字原生功能,新一代EvoPacT?HVX都能以“搭積木”的方式加入到EcoStruxure三層架構之中。也正是憑借在各個方面的創新設計和優勢,新一代EvoPacT?HVX還榮獲了2022年iF設計大獎。 ?以“軟件端到端”來賦能行業的數字化 ?軟件技術能夠建立一個全面覆蓋、反應敏捷的中樞系統,實現對碳足跡的“精準算”和“清晰看”,在不斷發掘減碳機會的同時,為企業持續提升效率與能效,“及時控碳”,并幫助企業詳細披露多維數據,為全生命周期減碳提供核心動力。 ?從設計、建造到運行維護,施耐德電氣端到端的系列軟件不僅幫助客戶更高效管理產品和資產,同時也基于產生和積累的大量數據幫助客戶挖掘更大的經濟價值和商業價值。自2018年來,施耐德電氣加快了收購行業軟件的步伐,如在電氣設計領域的IGE+XAO,在電力設施仿真分析領域的ETAP,在建筑6D BIM領域的RIB等都極大豐富了施耐德電氣的“軟件版圖”。 ?據任婧介紹,以前在電氣制造行業,從設計院到盤廠到最終用戶,大部分使用的并不是專業的電氣設計軟件,既產生不了用于數字化分析管理的數據,也很容易形成前后端信息孤島,更沒辦法做到高效機電協同。施耐德電氣2018年收購IGE+XAO公司之后,通過SEE Electric的軟件和原有提供給盤廠使用的Ecoreal XL成套設計軟件以及EcoStruxure平臺 PO/POI 配合,形成了真正的“端到端”數字化全鏈路的解決方案 ?以施耐德電氣西安工廠通過軟件來實現端到端的價值為例,在設計端,IGE+XAO軟件有多達80萬條的元件庫和SEE Electric 電氣設計平臺,幫助施耐德電氣西安工廠實現了設計端的數字化,未來有望將整體的設計效率提高60%以上。在制造端,SEE PLM模塊能連接工廠原有的EPR和MES系統,連接各類數控設備,為工廠數字化制造升級打下基礎,同時,SEE 3D Panel模塊不僅可以進行盤柜的三維銅排設計和盤柜的布局仿真,還能通過輕量化顯示來指導工人的裝配,以往在生產裝配端工人是需要翻閱厚厚一疊的接線圖,既耗時又容易出錯,現在每一個接線端都有可視化的指導,簡單、高效、避免出錯。此外,使用數字化設計平臺,還可以使用自動下線機來代替人工剪剝線,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工,還能在物料上做出非常可觀的節省。在交付端,借助SEE 3D Panel產生的盤柜模型,工廠可以在交付實體配電柜的同時交付“所見即所得”的數字化盤柜3D模型,進一步支持EcoStruxure PO/POI,管理好數字資產,進行可視化的運維。 ?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助力企業加速兌現碳中和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和數字能源生態體系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微網、能源產消者,源網荷儲的交叉一體化需要智慧控制。施耐德電氣的微網控制器和能量管理系統能夠有效地將網、荷、儲及源高效地連接和管理在一起,并通過智能算法、高效的軟硬一體化集成能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加速實現企業級碳中和目標。 ?據悉,施耐德電氣為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旗下欣美電氣,打造了以微電網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統,以數字技術實現對屋頂光伏、儲能、柔性負荷的預測和優化控制,實現以電為中心“多能互補”的功能,既經濟又綠色。通過這一項目,欣美電氣2020年新能源發電量年度增長146%、年度新能源滲透率提高至70%、年度電費總支出節省30%以上,率先獲得浙江省企業首張“碳中和”證書,也為實現“綠色工業園區”及未來“零碳工業園區”打下了基礎。 ?項目數據顯示,施耐德電氣“綠色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可幫助企業在整個生態價值鏈中實現系統性的效率提升,節約能源和資源。不同行業客戶可減少最多50%的碳足跡,節省高達60%和75%的資本及運營支出,提升50%設備可用性和25%場所安全性,并節約30%的成本。 ?我國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電力行業是中國碳排放最大的單一行業,清潔電力是能源脫碳的核心。在當前全社會共同推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如何在能源管理的端到端實現安全可靠與高效管理,已成為能源產業面臨的當務之急。 應對“雙碳”目標,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離不開清潔電氣化與數字化,并需要強大的技術創新力來支撐。任婧強調,“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就是電網適應新能源大規模接入的過程。而施耐德電氣正在做的就是秉持‘綠色能源管理’理念,堅持創新驅動,不斷為能源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創新解決方案,幫助各行業用戶迅速融入新型電力系統,并獲得更大成長空間。與此同時,協同產業上下生態伙伴,在更大范圍內展開聯合共創,共同為‘雙碳’目標和中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雙碳”戰略目標下,企業作為核心推動者之一,面臨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挑戰。如何化挑戰為機遇并搶占先機,成為所有企業的必選題。作為全球智能動力管理公司,伊頓電氣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結合能源管理與數字化領域的積累,正在賦能更多企業低碳轉型。近日,伊頓低壓電氣中國區總經理楊旸先生接受了我刊專訪,對伊頓電氣的數字化戰略布局和企業發展等問題予以闡述。 直面碳中和挑戰,發掘更多 數字化轉型機遇邁向低碳、零碳,是當今能源體系和工業體系的趨勢與必經之路,更是企業實現新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楊旸指出,低碳節能、碳減排不僅是技術革命、生活方式的進化,而且有助于“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數字化解決方案作為碳中和的最佳工具之一,通過智能化硬件系統數據采集、分析和運用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速新能源產業鏈迭代發展,降低碳排放,助力工業等多領域實現能源轉型。 ◎ 伊頓BrightlayerTM智慧配電管理平臺 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將為電氣行業在低碳時代贏得新的機遇。楊旸舉例說,發電廠作為能源供給側,正在通過數字化創新技術與傳統應用升級相結合,在安全運營、智能運維及能源效率三大關鍵領域創造更大的價值,也是電力行業控制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再比如,樓宇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能耗大戶,應當建對筑進行電氣化改造,通過建筑各子系統場景的軟硬件解決方案(如強弱電系統等)進行能源、碳排放管理,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以大幅提高能源供給,同時降低能耗成本。相信越來越多的行業將受益于此。 ◎ 伊頓電氣數字化駕駛艙 能效與資產可視管理,滿足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楊旸表示,伊頓致力于在電氣 化+數字化技術上的不斷創新。基于“Everything as a Grid”電網無處 不在的理念,伊頓在全球推出了BrightlayerTM架構體系,并在此框架上打造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 的本地化智慧業務平臺。借助數字化手段,伊頓將應用場景融入產品設計,聚焦資產健康管理、能源效率優化及清潔能源利用等領域。從咨詢設計、解決方案設計 到實施部署,以全生命周期的服務,為電力、樓宇及數據中心等 不同行業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智能 配電解決方案,應對低碳可持續發展挑戰。伊頓物聯網平臺具有可擴展性和靈活性。通過整合具備數字化基 因的硬件設備、邊緣側網關、業務中臺應用軟件和服務這四個層面,實現I T-O T-E T-D T的融合,通過智能化運維,并提供電氣資產性能優化 解決方案、能源消耗管理,助力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與低碳發展目標。同時基于數字孿生技術,伊頓 使系統實現更直觀的“數字化表 達”,用戶也將獲益于此。首先,為能源管理方和客戶提供了直觀可 見的實時數據或場景,降低管理的 復雜度,提高管理效率;其次,更 好地讓成果顯性化,幫助管理方各級部門及客戶了解最終效果。管理 人員通過可視化界面即可對配電系統進行全鏈路監控,輕松掌握配電設備的健康數據,動態評估并精準預判及識別隱患,可視的能耗 數據結合大數據分析,能夠幫助客戶制定能源管理和運營策略,為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儲能及電氣等提供依據;最后,能夠為更復雜的系統確定單一數據源,其他系 統可基于該可見信息源做進一步開 發,從而達成以仿真為目標的數據描述,實現多應用場景的數據融合,幫助客戶更好地實現“數據洞 察”。 構建數字化生態圈,需要更開放的態度在數字化轉型面前,伊頓的本土化戰略依然鮮明。楊旸介紹,伊頓以響應本土化客戶需求為目標,比如“運帷”智能配電解決方案適 用于公有云、私有云&本地部署等多樣化部署模式,平臺基于云原生技術,降低企業對于任何基礎建設之上的集群運維管理門檻,能夠根據客戶需求快速組態配置,深度挖掘業務價值,產生數據洞察,幫助其加快數字化轉型。 ◎ 伊頓BrightlayerTM數字化解決方案構架 伊頓物聯網平臺包含了互聯設備、連接管理、數據中臺及行業應 用四個層級,結合最新全球物聯網 技術和全方位的本土化研發,為不同類型的生態圈合作伙伴提供了一個融合共生的平臺。多樣的通信協議可以滿足不同類型海量設備的接入,通用組件&組態工具、豐富的API接口也為生態合作伙伴搭建了更 多未來場景,創造了便捷的二次開發途徑。低壓智慧配電。通過對配電室 環境和柜內電氣設備的關鍵指標實時檢測、實時記錄和分析,利用智能檢測系統,實現對關鍵設備的故障診斷和及時預警,提升電氣設備 維護水平,在確保運行安全、數據 準確和結論可靠的前提下,優化 運維工作效率,實現配電場景無人值守。精益低碳樓宇運營。樓宇在運 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通過和樓宇中眾多子系統的協同聯動(例如HVAC、照明、電梯、安防、消防及停車管理等)幫助用戶快速決策,通過數據駕駛艙的統一界面為客戶提供精準用能管理,讓樓宇運營更加高效、綠色。伊頓提供單體樓宇向整個智慧園區綜 合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的關鍵技術和方案。碳跟蹤與分析。電力行業和工業制造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 鍵主體,伊頓智慧平臺通過對其全 局進行能源及碳排放管理現狀梳理,可以幫助電力企業、工業企業 等行業客戶實現能碳核算,能碳分析、仿真規劃和目標管理等,為降低碳排放提供完整的數據洞察。“碳”路新能源解鎖智能未來。伊頓也致力于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從新能源發電、分布式儲能、微電網、電動充電系統到智慧家居的更多場景應用。 硬件數字化,觸碰新未來低碳時代,數字化的技術與工 具迅速展現了其價值與能力。然而產品和技術的發展需要通過長期研發與投資的積淀,早在多年前,伊頓電氣確立了數字化與新能源轉型 的戰略目標,一直致力于數字化建 設和投資,進而面對客戶探索數字化之路,近年來在集團數字化布局 下,從硬件、軟件到服務,形成了完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楊旸表示,經過多年的技術迭代和經驗積累,伊頓電氣從元件到配電系統開發出了完整的智能硬件產品。在低壓配電領域,IZM系列空氣斷路器、Power DefenseTM塑殼 斷路器、P L9系列微型斷路器,以及面向新能源行業推出的框架斷路器、塑殼斷路器等,都配備基 于智能脫扣器強大的芯片運算技術能力,具備自我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加速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全面開展,觸達客戶的每一個用能 環節。工業自動化依托物聯網給控制領域帶來了又一機遇,伊頓深度開發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融合的全新體系,推出的一系列數字化工業控制類產品包括接觸器、繼電器、變頻器、電動機驅動系統、達爾文總 線系統、傳感器、繼電器、HMI及智能網關等,為精密制造、通用機 械、暖通與物流等行業更多應用場景提供機電保護,提高能源效率。 ◎ 伊頓電路保護與控制產品家族 商業和民用樓宇在向智能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智能化的需求空前。伊頓正在潛心研發新一代智能 家居解決方案(如智能微型斷路 器、入戶箱等),為人們傾力打造 安全智能化的居住環境。先進的創新技術能夠降低能源 使用成本和碳排放量,伊頓始終致力倡導、踐行綠色低碳可持續發 展,與國家“雙碳”目標相契合。 近期,伊頓即將發布的全新xEnergy授權低壓智能柜型技術,將配備標準化的柜內傳感器和通信套件,以及本地智能站控平臺,幫助不同需 求的盤柜客戶數字化轉型,采用數字化運維模式,提高運營和能源使用效率。同時也會延伸到三箱及入戶箱配電授權技術中。展望未來,楊旸信心十足。他表示,能源管理市場需求旺盛,包括電網升級、新能源體系建設、大量數據中心的能耗管理、制造業向 智能制造轉型等,都需要更加智慧化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未來8年, 伊頓將要投入30億美元研發資金用 于高效節能的動力解決方案,利用 電氣化和數字化技術推動自身和行 業能源轉型,盡力為中國碳中和、碳達峰戰略注入新活力。 關于伊頓(EATON)伊頓作為一家智能動力管理公司,致力于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并提升環境質量。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伊頓承諾誠信經 營、可持續發展和幫助客戶更好地管理動力。在電氣化和數字化發展趨勢的助力下,伊頓正在加速推進全球向可再生能源 轉型,幫助解決最緊迫的動力管理挑戰,為伊頓的利益相關方及社會創造更多價值。伊頓公司成立于1911年,于紐交所上市已近一個世紀。2021年,伊頓公司銷售額達196億美元,業務遍布170多個國家。伊頓公司于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此后迅速發展中國業務。2004年,公司亞太區總部從香港搬至上海。在中國,伊頓 公司現有約 8 000名員工和19家生產基地。如需更多信息,敬請訪問伊頓公司官方中文網站:www.eaton.com/cn 關注伊頓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Eaton_China...
目前,中國工業數字化進程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數字化創新模式正從一家企業的單點突破走向生態間的融合共振。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與合作伙伴一起,推動過程與離散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化企業業務組合,數字化工業集團為各類規模的企業提供可以集成在整個價值鏈的端到端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并實現數字化。針對各行業的不同需求,數字化工業集團不斷優化其獨特的業務組合,幫助客戶提升生產力和靈活性,將前沿科技不斷融入產品系列。近日,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新春媒體交流會在西門子中心(北京)舉行。在交流會上,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數字化工業集團總經理王海濱對工業數字化轉型進行了深刻解讀。? ?助推中國工業數字化進程全面深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行業與行業、組織與組織之間數字化能力及需求的差異性日漸凸顯,數字化轉型場景也更為精細復雜,對技術、咨詢和集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王海濱表示:“數字化轉型實踐和探索的本質,是對制造業、工業場景運營背后的邏輯具有深刻和清晰的認知,隨后把它們以數字語言表達并建立數學模型,以更高效的運算能力協助企業客戶進行決策。西門子可以協助企業的工廠運營變得更自動化,更智能化,最重要的是會幫助企業完成覆蓋工廠全價值鏈的決策制定。比如,過往有5%的決策是設備的自動化自行決定,仍有95%還需以人工的形式進行運算。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和探索的重要體現就是,為原來基于人工計算的決策加上計算機的協助,計算機的范圍涵蓋了PLC、邊緣計算、云計算等。借此,西門子能幫助工業企業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為智能制造的發展創造無限空間。” 王海濱以華興玻璃為案例,介紹了西門子提供的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在華興玻璃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廣東華興玻璃是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產品制造企業,正在通過數字化推動企業邁向新階段。自2019年4月起,西門子為華興玻璃提供了為期12周的數字化咨詢服務。2020年9月2日,華興玻璃與西門子正式簽署數字化項目實施戰略框架協議,西門子為其提供了從評估、咨詢、集成實施到優化服務的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為華興玻璃旗下15座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針對華興玻璃的實際痛點,西門子首先為其提供了包含自動數據采集系統(SCADA)、工業網絡與信息安全解決方案、智能儀表、生產制造執行系統(MES)和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軟件(PLM)等在內的一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解決數據實時采集的難題,實現各個設備與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此外,西門子還負責工程實施、生產運維和應用培訓等全生命周期服務。 截至目前,西門子規劃和實施的華興玻璃一期數字化項目已成功上線。在數字化加持下,華興玻璃廣二廠在生產運營方面邁上了新臺階,其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率和數據透明度顯著提高約98%,整體效率提升約30%,生產靈活性提升約25%,不良品率降低約20%。 為“雙碳”目標達成貢獻重要力量 雙碳目標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深刻變革,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中國政府近期宣布了眾多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舉措,指出重點行業企業要加大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切實提高減排降碳成效。 王海濱指出,面對國家的政策要求,西門子目前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最大部署就是厘清自己的能力,為企業客戶在節能增效方面提供助力。 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主要從兩大維度為客戶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技術支持。一方面,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與生俱來的高效、靈活的屬性本身就是企業節能減排的有力抓手。比如變頻器、高效電機、能源管理軟件等數字化和自動化產品,可以有效幫助企業節能減排。現在西門子正在考慮的是把各個部門的力量結合起來,變成堅實的“拳頭”,在“雙碳”領域形成一個業務增長的新動力,積極地抓住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雙碳”目標的制定,新能源等相關產業飛速發展,而數字化技術被更廣泛地應用其中,分布式光伏、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制造等產業的飛速發展均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加持,這對西門子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另外,西門子自己的工廠,位于成都和南京的工廠也在持續踐行節能減排。西門子基于區塊鏈的產品碳足跡可信精算與追溯解決方案SiGreen已成功應用于西門子成都數字化工廠,目前已完成兩款PLC產品的碳足跡核查,并獲得TüV南德頒發的“產品碳足跡核查聲明書”。SiGreen以ISO 14067等產品碳足跡國際標準為基準,利用工業邊緣計算等先進技術和生產制造領域的數字化經驗與專業知識,精確計算和追蹤控制器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同時,針對產品上游供應鏈產生的碳排放,西門子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了一個加密的信任網絡,各級供應商都能將其碳排放數據連同相關證明可靠共享,并避免數據被篡改。 王海濱強調:“數字化是中國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數字化與前沿技術的融合創新,將為企業節能減排,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根本動能。我們會繼續在這一領域不斷推進,以呈現出更多可供參考的優秀案例。” 打造數字化創新共同體 數字化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已成為實現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西門子的經驗而言,創新資源越來越明顯地突破組織、地域、國家的界限,呈現出跨界融合的態勢。 王海濱表示:“西門子希望與廣大的中國企業構建一種突破簡單商業互動的關系,這種關系應該是更深度的連接,是彼此互融和價值共生,即‘數字化創新共同體’,將加速推動數字化技術的創新裂變。” 數字化創新共同體不止局限在企業和企業之間,還包括了更為廣泛的群體,如政府、高校和研究機構等。據王海濱介紹,近年來,西門子與廣東中山、四川成都、浙江臺州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創新與賦能中心,與當地特色工業企業合作共創,服務地方產業集群。目前這些賦能中心已經收獲諸多成果,并為當地工業企業帶來了切實價值。以西門子臺州賦能中心為例,隨著多家合作伙伴的加入,并在當地建立團隊,西門子正積極推進12個試點項目的實施與落地,帶動當地機床、汽車、物流等關鍵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未來,從獨立散點式創新到協同聯動式創新,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的路徑和生態合作的模式將不斷被豐富和拓寬,西門子愿意與廣大的中國工業界同仁一道,攜手構建數字化創新共同體,共同成長為技術的驅動者和貢獻者,合力為中國工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桂林市原有的供水設施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桂林市自來水有限公司通過城北水廠二期供水工程的建設,以及打造智慧水務,進一步提高了桂林市的供水安全可靠性。施耐德電氣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在桂林智慧水廠建設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數字化構建智慧水務,本刊記者特地采訪了施耐德電氣水務及環保公用事業行業銷售總監程麗華和桂林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智。 ?供水問題存在挑戰 ?亟待打造智慧水務 ?隨著供水管網的不斷拓展,管網老化程度日益加深,給桂林市自來水有限公司整體管網漏損率的管控帶來一定的困難和壓力。目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戰略正在被全力推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行業,如何在“雙碳”目標下開展節能減排、降碳治理工作是公司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黃智介紹,公司高度重視信息自動化技術在供水生產與服務各環節中發揮的作用,并針對性地設培養了一批骨干技術人才。但隨著業務發展的深入和管理要求的提升,長期積累的數據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和挖掘。為順應企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公司進行了供水綜合運營平臺的建設,通過水務大數據中心的搭建,實施水務數據的統一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以及數據分級、授權管理,實現水務數據共享,使現有基礎設施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實現桂林供水管網的智慧運作和科學管理,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黃智表示:“城北水廠二期供水工程以先進、高效、節能為目標,力爭打造國內智慧水務建設工程標桿。我們通過充分調研了解到,施耐德電氣在行業內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進入中國市場多年,有豐富的項目經驗,這與城北水廠二期供水工程的建設目標相契合。通過雙方策劃和實施部署,目前應用施耐德電氣全生命周期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已經一年多,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目標。在城北水廠二期成功案例的基礎上,公司將不斷總結節能降耗管理經驗,并進一步將這些經驗進行借鑒性地推廣,爭取在能效管控、項目管理、人才培養方面都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施耐德電氣水務及環保公用事業行業銷售總監程麗華表示,“水務行業是施耐德電氣產品及解決方案覆蓋最全面的應用場景之一。其中,為桂林城北水廠二期供水工程打造的全生命周期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包含SCADA工藝監控軟件、智能配電運維管理系統、能效運管平臺、互聯互通產品等。施耐德電氣基于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將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軟件、應用分析服務與全生命周期服務進行信息技術層面與應用技術層面的整合,從核心元件到系統,從智慧綜合運管平臺到現場控制器,從智能中低壓配電到智能終端配電,為城北水廠建立了公司層面統一的生產管理平臺,從而確保整個供水流程的安全可靠與高效務實。” 施耐德電氣水務及環保公用事業行業銷售總監程麗華 數字化賦能智慧水務 ?切實解決用戶痛點 ?在談起建設智慧水廠遇到的困難時,黃智表示:“在建設智慧水廠之前,公司的配電數據與生產工藝數據獨立于不同系統,兩者之間沒有有效的共享互通機制,難以相互參照,并且原配電系統功能相對薄弱,對數據加工、分析和使用都不是很充分。” ?“在與施耐德電氣合作的過程中,引入了其全生命周期智慧水務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為城北水廠二期打造了一套先進的‘感官系統’,實現了用電數據、設備狀態數據、能源消耗數據的‘全局感知’,在能效管理、遠程配電設備巡檢、節能計劃制定、配電設備智能分析各方面都發揮了突出的作用。”黃智介紹說。 ?程麗華表示,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從用戶需求出發,為桂林市城北水廠二期量身定制了應用于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水務解決方案,其中的能效運管平臺可以為工作帶來極大便利,該平臺能夠基于智能電表的數據采集、整合過程控制的SCADA數據,定制化水廠的能效、藥耗指標,將IT儀表盤技術和報表技術完美融合在SCADA中。在實踐中,能效運管平臺通過能效概覽綜合駕駛艙可實現定制化一張圖總覽水廠能耗和其他關鍵數據,并支持班組管理、績效指標設置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可以按日、月查詢歷史數據。 “在桂林城北水廠二期項目中,應用的施耐德電氣生產SCADA系統、智能配電運維管理系統和能效運管平臺被稱為智慧水廠‘聰明的大腦’。傳統的配電系統需要運維人員定期到配電室查看運行狀況,一些關鍵的參數需要每天巡檢。升級后的智能配電運維管理系統通過千里眼運維專家給運維人員的日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千里眼運維專家基于云平臺的遠程監管系統,實現本地狀態量、電氣量、溫度信息、設備信息以及變壓器溫度狀態等數據的定期發布,在云端對數據進線存儲、運算、分析,并可通過工控機在本地監管或通過智能手機遠程監管,從而實現移動運維。”程麗華介紹道,“施耐德電氣的能效運管平臺能夠在短時間內發現以往易被忽視的能耗較高的地方,并通過精細化的管理將能耗降下來,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應用,幫助用戶實現更加精細化的生產管理和成本控制。” ?合作共贏 ?標桿引領行業發展 ?在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時,黃智表示:“根據桂林建設成世界級旅游城市的新定位,公司下一步計劃通過西城水廠進一步打造新的供水格局,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對全市水廠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與升級,為實現桂林市5個水廠的管網調度、生產調度和服務調度打造統一的智慧水務及能效運管平臺,全方位提升供水服務。 ?“目前水務行業相關的技術、設備發展都很快,有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特別歡迎施耐德電氣這樣有豐富經驗的廠家為我們提供更好的思路。在城北水廠二期智慧水廠項目中,公司對施耐德電氣打造的能效運管平臺的實施效果非常滿意。基于此次的成功合作,公司在西城水廠項目中繼續與施耐德電氣展開進一步的合作,通過先進的平臺、系統來全方位提升公司的生產、服務水平。”黃智表示。 ?程麗華指出,期待未來與桂林市自來水有限公司的合作從水廠端上升到集團端,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此外,在智慧水務領域中各參與主體術業有專攻,智慧水務的建設需要各方主體通力合作,發揮所長,從而實現共贏,達到“1+1>2”的效果。 ?水務行業是一個相對比較專業的領域,對運營的水平要求非常高,需要通過技術加持以實現工藝、設備和運營管理水平的提升。桂林城北水廠二期項目是施耐德電氣應用于包括智慧水廠、智慧泵站等在內的水務及環保市政行業各場景的數字化智慧解決方案具有標桿意義的實踐。 ?未來,施耐德電氣希望成為助力水務企業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數字化伙伴,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為傳統水務行業的智慧升級賦能。...
當前,中國電力行業進入了全面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新階段。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電力行業完成“雙碳”目標的最關鍵舉措。 趨勢推動之下,中國能源結構將逐漸由化石能源為主導向清潔能源過渡,這對于能源領域的節能減排、深度脫碳、提高利用效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斷性和波動性的特點,某種意義上存在“靠天吃飯”的問題。業界專家表示,現階段發展可再生能源必須配合傳統火力發電削峰填谷,長期則需要相關儲能技術的更新迭代和大范圍推廣應用。 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期也對此提出了具體舉措,即一方面短期需要注意傳統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過渡期的電力供應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大儲能行業發展速度,通過儲能行業發展,彌補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發電不穩定等先天缺陷,如加大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靈活發電技術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過程中,將發揮出重要的支撐作用。瓦錫蘭(Wrtsil)燃機靈活發電技術及儲能解決方案越來越受到中國電力市場的青睞。? 近日,記者與瓦錫蘭中國有限公司市場發展經理周秦聲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對話,探討“雙碳”目標之下,能源轉型的拐點和機遇,以及瓦錫蘭面向中國市場的發展策略。 他表示,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但電力系統靈活性不足、調節能力不夠等短板突顯。這些問題制約了中國發展更高比例和更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是增加電網的儲能和調峰能力,而瓦錫蘭高效靈活的燃氣內燃機(ICE)發電廠和儲能解決方案在填補電力供應缺口和調頻調峰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 期盼已久的政策紅利 今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為能源電力行業推進“雙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今年7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鼓勵發電企業,主要是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者是購買調峰能力,促進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和充分消納。? 自“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國家層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加快能源轉型,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周秦聲表示,瓦錫蘭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對上述政策的發布期盼已久,也是瓦錫蘭關注已久的。 據介紹,芬蘭和國家能源局在2018年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其中一個重要的合作領域就是電網靈活性。瓦錫蘭作為芬蘭在能源領域的代表企業,當時已經洞察到了這一市場機會。?? 在我們看來,瓦錫蘭有超靈活的內燃機發電技術以及成熟的儲能解決方案,我們認為,能夠為中國電力系統增加靈活性方面提供很多的經驗參考和技術引進。? 政策的推動讓國內很多發電企業開始更加積極主動地去配置更多的風電光伏,這是一個較為明顯的變化。未來發電企業希望它新建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能夠更好地并網,這勢必需要配置相應的靈活資產。周秦聲談到,瓦錫蘭的儲能、靈活內燃機發電等技術可以提供現成的應用和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說,直接開展項目合作順理成章。 周秦聲表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我們要讓客戶方發電企業了解,政策里面四種調峰調頻資產的預期價值,不同的投資組合方式,像投蓄、靈活氣電、儲能可以帶來什么樣的收益預期,這是我們正在做的工作。 ? 能源轉型的“江蘇模式” 江蘇省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一直走在中國各省前列,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占全省發電總量的17%。 去年,瓦錫蘭和中國電力規劃設計總院(EPPEI)共同發布了《中國江蘇正邁向高可再生能源的未來》白皮書,通過對電力系統建模,顯示了江蘇省將從可再生能源份額的增加和電力系統靈活性的提高當中受益。該白皮書總結到,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將為江蘇電力系統節約近640億元人民幣的總成本,到2030年,總碳排放量將減少25%以上。 瓦錫蘭在白皮書中建議,江蘇電網需要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以降低電力系統成本,實現更可持續的能源生產。 隨著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并入江蘇電網系統,一些靈活技術的應用,例如燃氣內燃機(ICE)發電廠,可以通過迅速啟動,來滿足平衡間歇和電力波所帶來的快速響應需求,確保電網的穩定和可靠。當可再生能源電力恢復工作時,這些內燃機也可以快速響應停機,周秦聲告訴記者。 他談到,在江蘇電網公司的幫助下,我們對未來到2030年用電量預測。建模分了三個不同的場景。通過建模結果可以看到,有一塊非常顯著,就是靈活性,它包括了儲能、內燃機發電、調峰燃機,在規劃里面做了很多虛擬的調峰燃機。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的接入,電網對于調峰調頻的需求會越來越顯著。 這個結果也是非常的關鍵,具有參考意義。周秦聲表示,到2030年,這三種不同的方案下,反而是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場景,它的度電成本是最低的。這個報告的主要結論,可以看到結果是非常積極的,江蘇有能力通過新建一些高效靈活的資產,滿足2030年大規模減排的目標。 周秦聲指出,江蘇是一個模式,但并不是一個全盤照搬的模式。瓦錫蘭非常重視并持續看好中國市場。接下來在其他省份,瓦錫蘭將加快市場合作,與各省設計院,以及發電企業更直接、更快速地開展合作。 ? 瓦錫蘭的“長坡厚學”路?? 頂尖高手,幾乎都是長期主義的信徒。 很多人都問“股神”巴菲特的炒股秘訣,他的答案是,你需要一個雪球,然后找到一個足夠長、足夠厚的雪坡,然后把球滾下去即可。這就是“長坡厚雪”,也是長期主義最經典的回答。 綜合來看,瓦錫蘭的“長坡厚學”路主要有三條軌跡。 首先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長期堅守。周秦聲指出,瓦錫蘭通過優化客戶的能源系統和對其資產進行未來規劃,幫助客戶釋放能源轉型的價值。 其次是在靈活發電技術上的長期深耕。內燃機是在1900年前誕生的,以前較多時候用作備用電源。但是,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對于靈活技術的要求,靈活的內燃機電廠從“備用”位置走上時代的舞臺中央。而也正因為在靈活發電技術上的積累,瓦錫蘭才能夠率先抓住能源轉型的市場機遇期。 目前,全球所有發電量中有18%來自可再生能源。即使沒有補貼,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因此內燃機電廠等靈活型解決方案已開始取代不靈活的發電,確保電網更加穩定。? 據介紹,瓦錫蘭燃氣電廠具有靈活運行、靈活燃料轉換等特點。除了具備高效率和靈活性外,還可以提供低排放,可在減少占地面積的情況下提供大量電力。 再次是在數字化方面的長期探索。數字技術在能源革命戰略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引領能源產業變革。周秦聲表示,智能化是瓦錫蘭最重要的戰略。瓦錫蘭每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都超過億歐元。芬蘭很多的科研機構包括有很多的初創企業都有瓦錫蘭的入股。 具體來說,在儲能方面,瓦錫蘭的儲能系統是全球電力儲能解決方案市場上排名前三的技術,其電網靈活性從一個微網到地方電網或者大電網的層級都能起到智能管控作用,特別是大數據和AI技術的應用。 這一塊瓦錫蘭可以非常自豪地說是全球非常領先的技術,應用到中國市場我們肯定是持開放的態度。周秦聲說道,當然,我們也明白國內市場有很多領先的技術方,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多方位合作的形式在國內找到應用的機會。? 值得關注的是,瓦錫蘭提供的優質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和解決方案也從側面展現了其對于長期主義的堅守。 據了解,全生命周期服務涵蓋了從備件、維護服務到長期服務協議的各個領域,可以安全、可靠和可持續的方式確保電廠的業績和競爭力。周秦聲表示,瓦錫蘭針對能源行業所提供的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可保證電廠運行的可靠性和效率,以及專家關于優化電廠運行和維護方面的建議。 中國的能源轉型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高度。在中國能源轉型進程中,瓦錫蘭將憑借其在靈活發電技術上的優勢,助力中國“雙碳”目標的實現以及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能源管理、資產管理等數字化配電業務的逐步開展,智能配電迎來了快速發展期。施耐德電氣推出的智能配電解決方案針對用戶的需求不斷迭代升級,保障配電運行更加安全、可靠、高效。近日,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了施耐德電氣智能配電業務總經理徐棟,請他就智能配電解決方案以及數字化生態圈建設等問題予以解答。 施耐德電氣智能配電業務總經理徐棟? 當前,被部署在多樣場景中的供配電系統正變得更為繁雜,如何確保系統的安全、可靠、高效成為難題。此外,包括盤廠、集成商等產業鏈參與者在專業和創新能力方面難于突破,導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常常捉襟見肘。對此,徐棟指出,從2014年提出智能配電概念至今,施耐德電氣通過不斷的創新實踐,經歷了產品方案從零到一的突破和升級,業務模式從一到N的迭代復制。針對上述問題,施耐德電氣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以本地和云端軟件為基礎,將硬件、軟件整合在一起,為不同行業的最終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徐棟表示:“目前我們團隊所負責的業務既包括智能配電數字化產品,也包括在智能配電全生命周期中發揮作用的軟件產品,以及智能電能管理領域的產品,從設計、建造到運營,為用戶及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務。” 施耐德電氣所開展的業務以合作伙伴為根基,通過數字化的配電產品為合作伙伴賦能,幫助他們重新定位在數字化全生命周期中所擔當的角色,以及更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據徐棟介紹,去年施耐德電氣成立了合作伙伴成功團隊,目的就是幫助合作伙伴將項目交付到最后一公里,包括整個項目的售前支持、安裝調試、質量驗收以及用戶培訓。力爭讓數字化解決方案不僅僅在設計階段有亮點,最重要的是為用戶提供一整套能落地、能真正發揮作用的平臺和系統。所以,合作伙伴成功團隊也是端到端地參與到項目全生命周期環節。 ? 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對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對此,徐棟表示:“‘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高度依賴能源系統轉型,而電能是最高效的能源,效率高于其他能源3~5倍,因此‘雙碳’目標跟電力系統有強耦合關系。所有的高能耗行業,或者說關鍵的密集用電行業都有節能減排需求。例如石油石化、電子芯片和數據中心等,都是高載能、高耗能的行業。對于這些行業而言,數字化電氣能實現更清潔、更智能、更高效的能源利用,供電側由傳統轉型為高效智能,用電側借助數字化技術打造未來的樓宇、未來的數據中心和未來的工業。” “雙碳”目標是明確的,但電力系統的建設挑戰重重,高耗能和碳排放超標的企業會被納入全國碳市場進行排放監管,節能降碳不再是“高標準嚴要求”的道德義務,而是生存和發展的“及格線”。 為此需要更好地建設配電網絡,但配電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力架構設計也非常復雜。同時,從中壓到低壓,從電力監控到電能治理,行業當中缺乏對于配電系統的精細化管理。當設備出現故障后,無法快速排查問題,設備的健康程度也不能很好地預知、預判和預警,能效水平低。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還采用手工抄表等工作方式,缺乏對自身電能使用情況、基礎設施實際狀況的把控,也缺乏對碳核算的了解。因此可以看到,碳減排在這些配電應用當中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另外,企業對于整體用能的實施情況、用能的拆解、用能的透明度也亟需提升完善。施耐德電氣在智能配電領域,圍繞三個方面來改善能源利用效率,通過配電數字化以及智能配電系統,實現主動能源管理和高效設施運營。 1)首先要確保電氣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即要保證設備不斷電,保證任何配電產品或設備在老化風險出現前要有預判、預警,能提前排除故障,做到主動運維。 ???????? 2)幫助用戶在配電方面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風險和人員成本,從傳統的人工抄表方式,轉向無紙化、數字化甚至演變到少人化、無人化這樣的運營方式,通過數字化助力設施管理和維護人員作出更好的決策,助力各行業企業穩步向低碳轉型。 3)在能源節能策略上進行優化。目前,很多新能源發電接入電網,要去應對分布式能源的生產、存儲、電動汽車充電和智能電網接入等復雜場景挑戰。具體到用電來說,就是要保證電能質量、用電高效,并采用削峰填谷這樣的用能策略和調度策略。施耐德電氣針對新能源場景,做了很多從產品到系統方案上的優化,幫助更多的新能源和儲能行業迎接未來的配電需求。 ? 電力監控系統全新升級 ? 近日,施耐德電氣發布全新2021版 EcoStruxure? Power Operation電力監控系統(以下簡稱PO),其通過覆蓋多種大型及關鍵電力場所中低壓一體化運維,滿足不同行業客戶的業務需求。 徐棟表示,PO經歷了不同名字的更換,最早叫做PSE(Power SCADA Expert),強調軟件是電力監控層面的專家;2018年到2021年的上半年叫做PSO(Power SCADA Operation),強調不僅僅是電力監控,在整個配電運營過程中,還可以提供從運營到服務相關的一些功能延伸。今年把SCADA部分去掉了,只保留了P和O,P代表Power,O代表Operation,也就是說這個產品的范疇從實時電力監控軟件,衍生成為綜合電力管理軟件。Power Operation,簡單來說它已不僅僅局限在電力的SCADA領域,而是更廣泛地運用在電能運營管理、能源管理和電力運維等領域,是一個綜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PO的升級跟現在智能配電的演進是完全同步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施耐德電氣智能配電的發展方向。原先的智能配電方案只是簡單地把整個配電的硬件產品實現數字化,在平臺當中通過實時監控捕捉和檢測設備信息,這更多還是屬于電力監控的運營范圍。隨著現在智能配電的不斷演進,智能配電解決方案從電力監控延伸到了電能質量管理,加上現在“雙碳”話題不斷升溫,又把能源管理、能效管理加在整個PO的新平臺當中,同時從高效運維發展到少人運維、無人運維,強調它在運維側跟運營相關的價值。所以PO 會具備五大功能:①電力監控;②電能質量管理;③能效管理;④中低壓配電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⑤電力資產的運維。這五大功能支撐了整個PO的大平臺,作為智能配電在軟件層面的一個完整方案, PO和智能配電的硬件將成為配電轉型過程的新標準、新方向,并能全面支持 “雙碳”目標背景下,用戶對智能配電基礎設施的需求。 ?具體而言,PO相對于舊版本在技術細節上做了一些升級。 ? ? ? 1)PO在保障人員和資產安全方面有比較大的升級,具備斷路器的遠程控制、持續溫度監控以及主動弧光保護三大功能,能夠全面保障運維人員和資產安全。 ? ? ? 2)優化了配電業務的可靠性和連續性。PO能捕捉預置聯接設備中的豐富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解析。按照發現問題、洞悉影響、判斷位置和識別原因四大閉環步驟,對電力事件進行深入和透徹的分析,幫助用戶全面實時了解電力監控系統運維情況。 ? ? ?3)全面提升全生命周期的運維效率。此外,PO在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方面獲得DNV IEC 61850的測試認證,在中壓的接入、網絡安全的接入和數據安全的接入方面,比原來的PSO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提升。 ? 多措并舉打造數字化生態圈 如今的電氣化和數字化時代,要憑一家公司去推動全行業配電系統的數字化轉型顯然是非常困難的。數字化轉型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合作伙伴的加入,打造數字化生態圈才能夠實現,因此施耐德電氣建立起EcoXpertTM全球合作伙伴計劃。據徐棟介紹:該計劃為強電和弱電兩個領域,提供覆蓋數字配電、關鍵電力、數字運維服務、樓宇自控、智能照明的5項企業級能力認證。通過EcoXpert計劃,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市場,從軟硬件產品及工具、技術及專家資源、項目交流與合作機會等方方面面,為認證合作伙伴提供系列支持,為企業自身能力及業務發展帶來切實效益,獲得包括業務范圍的持續拓展、快速提升市場份額、提高項目中標率、利潤最大化、提升員工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工程和調試時間、獲得差異化優勢等實際效益。 作為完善配電生態圈的又一重要舉措,近日施耐德電氣正式上線開發者社區。在談起成立開發者社區的初衷時,徐棟表示:“如今有大量的系統和軟件要交付給用戶,這要求合作伙伴具備一定的軟件能力和工程能力,才能將系統高質量交付給用戶。施耐德電氣的解決方案并非通用性的,在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當中,有非常多應用層面上的價值點。因此,對于施耐德電氣而言,我們希望將合作伙伴、工程師、行業中的從業者聚攏在開發者社區當中,借此將智能配電軟件、方案很好地傳達給合作伙伴,讓他們及時了解產品信息,并借此平臺給他們做培訓,在項目交付當中碰到的問題也能藉由平臺實現實時解答。同時,我們也希望合作伙伴、工程師能在這個平臺上分享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的好應用、好點子,讓系統交付更接地氣,幫助我們的系統解決更具體、更細節、更細化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大的論壇,無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能利用平臺打破邊界,讓開發者社區成為技術交流、課程培訓、資源發布和活動交流的園區。” “圍繞這幾個方向,我們成立了四大板塊。其一是技術論壇,可以交流問題;其二是課程中心,會針對工程師的能力分成初級、中級、高級,按照分階進行培訓和考試認證;其三是資源發布,施耐德電氣開發的新模塊,合作伙伴或者工程師在提升應用層面的經驗,都可以在這個板塊進行發布和交流,并且會有相應的積分和激勵;最后是活動專區,會有施耐德電氣線上大咖的活動、專家交流、架構師面向伙伴和用戶的行業方案培訓等,還會邀請成功項目的合作伙伴到這個平臺上與大家做交流。我們希望施耐德電氣能成為智能配電的意見領袖和引領者,通過建立這樣一個社區,讓大家一起參與到智能配電的技術生態及方案建設的交流當中。”徐棟表示。 據徐棟介紹,合作伙伴造林計劃是施耐德電氣建設數字化生態圈的另一重要舉措,也是EcoXpert其中的一個環節。合作伙伴造林計劃圍繞現有的四個體系:數字配電、關鍵電力、中壓自動化和配電服務,在這個體系當中,盤廠、分銷商、集成商、電力總包和設計院等都能成為合作伙伴體系當中的一員。施耐德電氣在培訓、樣板、實驗和交付方面幫助合作伙伴提升能力,這是一個完整的賦能計劃。一方面與合作伙伴共同建立智能配電創新實驗室,打造實驗和應用森林,為最終用戶提供方案展示、系統測試驗證及服務應用多維一體的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施耐德電氣智能配電工程應用大學打造工程師森林,切實提升合作伙伴的專業和創新能力,繁榮數字化生態。...
?2021年“兩會”上,中國制定了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霍尼韋爾緊跟中國重點戰略步伐,并將低碳化及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司重要的發展目標。本刊記者有幸采訪到霍尼韋爾智能建筑科技集團副總裁兼中國總經理李燁先生,請他就相關問題予以解讀。 ? 為“碳中和”目標達成貢獻力量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鄭重做出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CO2排放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李燁表示,霍尼韋爾對于實現“碳中和”也制定了明確的目標——霍尼韋爾將于2035年前實現所有業務運營和設施的“碳中和”目標,進一步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同時,霍尼韋爾還將與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為降低碳排放推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報告(2020)》,2018年我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 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1.3%。由此可見中國建筑行業在節能減排方面有巨大空間和潛力,智慧互聯將是主要發展趨勢。據李燁介紹,霍尼韋爾打造的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HiEMS)能夠對建筑物中的能耗進行綜合、全面的精細化管理,通過記錄、分析能耗數據,在整個能源監控過程中發現能耗異常的環節,便于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以優化能源使用。此外,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HiEMS)可在運營過程中幫助用戶洞察能效水平,高效優化能源管理措施和設備操作流程,提高建筑運營效率,降低能耗成本和維護費用。 ????霍尼韋爾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HiEMS)具備的功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能效看板:多維度直觀展示能耗趨勢、能效指標、節能水平和 CO2排放量,使管理者對節能目標實現持續管理和最佳績效。 2)告警管理:能耗異常告警在能耗超過閾值和預算值時進行告警觸發,支持多次備注、查詢導出與郵件或短信發送。所有告警事件可量化、可追溯、可評估和可優化,實現告警工單閉環管理。 3)能效分析:融合影響能耗變化的自變量數據,對比能耗基準指標,全面洞察設備能效水平,實時分析節能項目投資回報率,跟蹤設備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水平。NAF 高級數據分析功能支持分析結果與設備控制策略的聯動,實現自動優化。 ?? 4)能耗報告:具有標準能耗分析報告庫,支持Web 界面用戶自定義報告。所有能耗報告定期自動發送郵件到指定郵箱,同時也可實時生成和下載報告。 5)歷史數據:支持對所有原始采集數據的驗證、清洗、查詢與導出。 6)能耗計費:支持電量的尖峰平谷復費率和其他能耗的固定費率計價方式,輸出收費帳單。同時還可監測匯總月度費用的環比變化率、每日能耗費用數據。 7)系統日志:可對系統用戶登錄和操作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滿足企業數據安全和合規性管理要求。 8)系統管理:無需專用的配置工具軟件,系統管理模塊可在一套軟件上進行計量設備管理、數據建模與綁點、權限管理、能耗價格、能耗預算、告警規劃、菜單定制和項目信息等全面的系統管理功能,方便用戶配置個性化的系統管理功能。 除全新推出的節能產品和科技,霍尼韋爾還將在以下三個方面助力建筑“碳達峰”“碳中和”。 碳足跡跟蹤:折算并跟蹤建筑所有能源類型的碳排放量和變化趨勢;跟蹤年度碳排放指標完成率;碳排放量分攤與排名。 碳達峰評估:實時評估每日和歷年碳排放趨勢;計算排放峰值,核定碳達峰時間。 碳中和計算:計算綠色能源使用量和采購成本;計算碳中和完成量和完成率;計算其他碳中和行為成本;對接碳交易市場核定碳交易成本。 推動數據中心低碳轉型 在“新基建”戰略的推動下,數據中心在中國迎來了高速的發展期。然而數據中心高能耗的特點帶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沉重的壓力,發展節能低碳的綠色數據中心勢在必行。 對此,李燁表示傳統數據中心亟需向智慧數據中心方向轉型升級。智慧運營的數據中心應具備的要素包括安全、穩定、綠色、高效和靈活。霍尼韋爾智慧互聯綜合解決方案為數據中心的系統及設備提供完善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有效保障數據中心的人員及設備安全,改善環境舒適度,提升系統操作率,并在未來長期運營中,確保數據中心的高安全可靠性及高可擴展性,助力用戶實現數據中心的智慧管理。 全生命周期為智慧建筑賦能 霍尼韋爾一直秉持智慧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務理念,為用戶提供智慧樓宇物聯網、能源優化、升級改造等服務管理解決方案,從而更好提升能效,提高用戶體驗,降低成本以及對環境的影響。 在樓宇項目的設計階段,霍尼韋爾的技術團隊與業主進行充分溝通,全面了解業主的需求,量身打造一體化高度集成的智慧樓宇綜合解決方案,并助力樓宇機電設備順利安裝與調試。通過與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霍尼韋爾已幫助多個樓宇項目取得LEED或WELL國際綠色建筑認證。 在樓宇運維階段,霍尼韋爾十分重視基礎能耗數據的采集與分析。通過大量的計量儀表、傳感器和數據采集器將基礎數據實時、準確采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采集的數據不準確,后續工作也無從談起。標準的通信和協議接口可以將各類型計量設備提供的高價值大數據與樓宇自控系統或 ERP 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進而挖掘能源大數據的真正價值,提高用戶能效管理的深度和廣度。為了讓用戶能夠從能源大數據中獲得最佳效益,霍尼韋爾提供全套的實施、項目管理和系統集成服務。托管服務的能源顧問為用戶定制開發解決方案,提供優化的能源策略,同時確保整合業務系統、流程和可持續性碳排放管理方案。 李燁表示,霍尼韋爾對于既有建筑項目改造也十分重視。一些既有建筑由于建造時間較早,存在設備老舊、智能化水平低以及能耗過高等問題,亟待改造升級。霍尼韋爾提出的無線傳感解決方案等能夠在更大程度上避免對原有建筑結構進行改變,大幅減少改造施工量和施工難度,尤其適用于古建筑的改造。霍尼韋爾對于樓宇控制系統平臺化的設計也有助于延長建筑的生命周期。舉例來說,原本建筑物是一棟辦公樓,后續要改造成酒店,對應的是兩種使用功能。基于霍尼韋爾的平臺,需要做的是改換控制系統的控制軟件和邏輯,使其能夠適應酒店的功能特點,從而有效延長建筑的生命周期。霍尼韋爾希望基于用戶實際需求的角度構建系統和方案,同時確保系統和方案的匹配靈活性,使其適應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不同功能階段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建筑實現全生命周期過程價值的最大體現。 ?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產生的碳排放巨大,構建智慧建筑是實現綠色低碳的最佳途徑。霍尼韋爾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打造更有助于節能增效的系統和解決方案,為“雙碳”目標的早日實現貢獻重要力量。 ? ?...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唯有讓復雜流程變得簡單高效,將風險故障降至最低,才是這個時代的真正所需。 近日,全球能源管理與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重磅發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新TeSys Giga系列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作為本地化研發的結晶,TeSys Giga系列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通過融入多項自主創新專利技術,以最簡約的創新設計,創造最簡單的使用體驗,提供最可靠的全面保護。為此,本刊記者特地采訪了施耐德電氣能源管理低壓業務市場副總裁張帆先生,請他對TeSys Giga系列產品進行深刻解讀。 集全球研發力量重磅打造 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是施耐德電氣研發的集大成者,無論是專利數量還是性能表現均在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張帆表示,在TeSys Giga系列產品研發的過程中,施耐德電氣中國的研發團隊做了大量基礎知識的儲備,高頻次地走訪中國用戶,傾聽用戶的心聲,逐漸了解到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及真正的痛點究竟在哪里。這也是TeSys Giga系列產品以中國研發、中國制造為主導的主要原因。通過深入挖掘用戶痛點,施耐德電氣在研發過程中不斷對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提升,使其能夠真正賦能用戶。 據張帆介紹,研發團隊的200多位工程師集結了施耐德電氣全球三大研發中心的力量,而中國研發團隊占據了絕大部分,所以TeSys Giga系列是一款基于全球平臺打造的產品,在設計階段有著全球的視野和格局,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在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國家。 談到該系列產品研發的初衷時,張帆表示,隨著國內市場的不斷發展變化,傳統的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在競爭力方面逐漸減弱,亟待進行迭代升級。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化時代即將來臨,作為TeSys系列的最新代表,該款產品具備創新的數字化功能,完全能夠滿足用戶的數字化需求。TeSys Giga系列產品一面世即定位為施耐德電氣在電動機控制與保護大電流領域的高端產品,非常適用于對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的關鍵應用場合。 融入大量專利多方面創新 作為各行業中大量使用的一類產品,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對于保障電動機的穩定運行,確保各類業務的有序開展起到重要作用,而隨著設備智能化與集成化的發展,用戶對產品的期待,除更優異的質量、更高的安全可靠性、更全面的保護功能外,也對產品的簡捷性,即是否便于設計、安裝、維修和更換等操作,并降低庫存成本、運維成本更加關注。 張帆表示,施耐德電氣推出的這款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就是為了滿足以上用戶的訴求,并提出以下主張:簡約設計、靈活組合、風險預知和安全可靠。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有三個版本來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包括中國版、全球標準版和全球高級版。中國版接觸器額定電流范圍為205~620 A,電子熱繼電器額定電流范圍為28~630 A;全球標準版接觸器的額定電流范圍為115~800 A,有更廣闊的電流等級應用;全球高級版則具有遠程輸入控制,以及遠程診斷單元等全新功能。借助全球研發的力量,該款系列產品取得了多項發明專利,通過創新實現多維度的簡化,主要具有以下亮點。 1)全新的外觀、簡約的設計。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比上一代以及同類產品,減少了40%的寬度尺寸。通過創新的結構設計,電子熱繼電器可以跟接觸器即插式直連,方便用戶快速安裝、接線以及維護。獨創的延伸接線端子,能夠讓用戶在10分鐘內快速地更換備件,提高工作效率。 2)模塊化組合、靈活高效。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采用模塊化分段單元,創新的分段單元設計能輕松地實現備件的更換,大大縮短工時,提高效率。同時正是由于模塊化設計,減少了粉塵進入的風險,增加產品的電器以及機械壽命。寬電壓電子線圈能實現正面更換,無需側面安裝的空間。 3)風險預知、安全可靠。全新TeSys Giga系列的自診斷功能,獨有觸頭磨損指示,能準確地指示接觸器的壽命。通過預測性的維護有效減小了宕機的幾率,同時縮短了停機的時間。線圈欠電壓、過電壓指示以及系統故障指示等,能及時提醒用戶進行有效維護。觸頭狀態指示能夠方便用戶輕松察看到觸頭契合的狀態。 4) 數字化標識互聯互通。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提供二維碼產品標識,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察看產品的出廠信息、配件型號,以及安裝調試的視頻,同時可以進行防偽檢測和運維管理。所有產品設備的安裝信息,以及位置信息都可以上傳到云端,方便未來的云維護和管理。全球高級版自帶遠程控制功能,可以遠程控制線圈,同時可選的遠程診斷模塊可以在遠程讀取觸頭磨損狀態。 5)靈活配制、全面保護。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提供全方位的保護,全新的電子熱繼電器可提供包括接地故障保護、相位不平衡保護等保護功能,64位旋鈕更精準設置電流,還具有脫扣指示、電動機運行指示和系統故障預警功能,全方位保障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 全方位助力合作伙伴 以創新打破傳統,用簡單取代復雜,正是TeSys Giga系列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獨特的設計理念,助力OEM廠商、設計師、盤廠、集成商及最終用戶從容應對愈加復雜的應用場景,在全生命周期內創造更大價值。 張帆表示,傳統的電動機控制與保護產品有非常多的型號來應對不同的應用場合,這使得OEM廠商在選型階段的工作比較復雜。TeSys Giga系列產品型號大幅減少,從過去的2 000多個型號優化到目前的180多種型號,通常一個型號即可應用于多個場景,極大地簡化了選型工作,并且OEM廠商在備貨時可以只保留幾個型號的產品庫存,有助于節省庫存成本。 從設計角度來說,設計師希望產品能夠為優化設計方案提供助力。基于此, TeSys Giga系列產品配備了一些小的附件,這些附件可以有效幫助設計師簡化設計工作,節省時間。 據張帆介紹,為了真正解決用戶痛點,施耐德電氣的研發團隊在前期調研時,不僅與用戶的技術人員進行溝通,而且咨詢安裝人員來了解產品安裝時有哪些困難。通過在產品細節方面的優化,使得產品安裝原本兩個人的工作量由一位工人即可完成,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對于工業用戶來說,因故障導致停機的損失十分巨大。在運行階段,全新TeSys Giga系列產品通過新增的數字化功能能夠實現主動預警,提前將故障風險消除。當發生故障需要更換時,模塊化的設計使得更換時間由之前的數小時降低到二十分鐘左右,將損失降到最低。 張帆表示:“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是推動施耐德電氣持續展開技術創新的源動力。在未來,施耐德電氣還將持續洞察中國用戶的業務需求,結合最新發布的綠色能源管理理念,整合全球優勢資源,加速本土創新步伐,賦能中國制造業的效率提升和數字化轉型,幫助客戶實現增值潛力釋放和高質量發展。”...
電氣時代訊,5月20日,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開幕。中國電科董事長、黨組書記陳肇雄出席會議并作主旨演講。 陳肇雄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引發鏈式突破,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引領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國電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體系化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相關工作。 具體包括,一是搭建高端創新平臺,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聚優秀資源,打造創新高地,充分發揮創新平臺作用,以集聚人才、突破技術、形成產業為發展目標,加快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布局;二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瞄準類腦計算,數據智能,群體智能,機器智能,開展從平臺、算法、基礎技術到應用技術的全鏈條創新,突破智能無人機蜂群控制,腦機神經接口等關鍵技術;三是賦能行業社會發展,研發工業機器人,車路協同技術,機械大腦等新產品,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慧空管、智慧物流、智能污水處理等新應用,廣泛服務智慧城市、智慧政務、智慧交通等多個領域;四是構建協同發展生態,聯合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創新企業等產學研用鏈,牽頭建設技術創新聯盟,發起設立專項基金,舉辦專題研討會,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體系。 此外,陳肇雄談到,下一步中國電科將發揮自身特色優勢,與同行一道共同打造智能科技創新、原創技術策源地,智能科技產業創新鏈等,攜手建設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第一,推動技術協同攻關,以增強原創能力為重點,瞄準基礎前沿領域和關鍵瓶頸技術,加強技術合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構建創新生態,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 第二,激勵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力、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標準,聚焦數據滋養算法,開放計算平臺,關鍵智能硬件與芯片,基礎軟件的促進,數據集開放共享,加快智能計算終端建設,協同推進開源生態構建,共同打造普惠開放平臺,提升人工智能計算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建設國際領先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體系。 第三打造智能應用方式,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多元化應用場景,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智能產業不斷擴張升級,推動生產生活智能化,公共服務智能化,社會治理智能化,拓展人工智能的應用空間,助力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數字社會建設。 第四促進健康良性發展,兼顧發展以安全,堅持底線思維,履行社會責任,推動人工智能治理原則,分享立準機制建設,嚴格踐行人工智能倫理規劃,共建安全高效,健康發展的人工智能治理生態。...
可以想象,未來人類的能源需求以及碳排放可能會成倍增長,全球將面臨著經濟和社會的巨大挑戰。中國提出的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對于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來說意義重大,彰顯了中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和擔當。 西門子作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我們對于可持續發展秉持著相同的信念,并早已將其列入自身發展的長期目標之中。2015年,西門子成為全球首家做出碳中和承諾的大型工業企業,宣布將在2030年在業務運營中實現碳中和。目前,西門子已經超額完成到2020年將公司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減少50%的目標。對于西門子而言,我們一直都在致力于發展有助于節能增效的數字化創新技術,而正是這些技術的成功應用,幫助我們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目標。令我更加自豪的是,作為能源系統、樓宇和工業的智能連接者,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也為此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西門子在西門子中心(北京)部署了其在中國首個自有辦公樓宇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 舉例來說,在西門子位于北京的園區,我們成功部署了屋頂光伏項目,預計將幫助園區在未來25年中減少超過8700噸碳排放。這一項目的成功離不開西門子基于云的數字化光伏運維平臺(DSOP)的助力,通過實現光伏組件級的監控和診斷功能,真正解決屋頂光伏電站的運維難題。而這一運維平臺,正是由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在中國的杰出團隊自主研發完成。在上海、蘇州等地的西門子園區及工廠,更多基于我們先進技術的項目也在成功開展。 在西門子看來,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一方面需要將可再生能源及其他綠色能源穩定地并入電網,并有效實現管理和利用,另一方面需要在用電端實現節能和能源效率提升。而通過在能源系統、樓宇和工業領域應用數字化技術,能夠以點及面地打造城市智能基礎設施新生態,不僅可以大大地提升能效,而且能夠為社會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助力。在這些領域,西門子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正是基于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和在推進電網、樓宇、數據中心、交通等關鍵領域轉型升級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我們在中國攜手眾多合作伙伴,在眾多關鍵基礎設施項目的背后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讓工業園區、數據中心、辦公樓宇、醫院和其他城市基礎設施實現更安全、綠色和高效的能源應用,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西門子攜手京博控股集團全面深化戰略合作 例如,在工業園區領域,在2020年進博會上,西門子與山東京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其打造智能電網和配變電系統,以大幅提高供電可靠性并減少停電損失。同時,雙方也將積極攜手部署屋頂光伏項目以及DSOP平臺,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在數據中心領域,西門子匯集電氣、配電、數字電網、樓宇消防以及工業控制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協助中國七大重點超算中心之一——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實現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和高效運行。西門子配電設備及電力監控自動化系統還助力阿里巴巴張北數據中心穩定運行。目前,西門子已經具備幫助數據中心實現1.25的電源使用效率(PUE)的能力,甚至最低可達1.13,遠遠低于國內數據中心PUE 2.5的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數據中心能耗的顯著降低。 在智能樓宇領域,西門子為上海丁香國際商業中心(丁香國際)提供了從配電到樓宇自動化的整體解決方案,大大提高了其能源效率,實現了樓宇的智能化和節能降耗,為人們提供了舒適、智能和綠色的購物和辦公環境。此前,丁香國際榮獲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頒發的LEED金獎。 西門子blue GIS氣體絕緣開關設備助力張家口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 另外,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西門子為張家口市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項目提供了27組8DJH 12 bule GIS環保氣體絕緣開關設備,助力當地電網的綠色升級。西門子blue GIS氣體絕緣開關設備又是來自于中國團隊的一大行業創新。它采用無氟解決方案,絕緣氣體成分來自于自然界潔凈空氣,在杜絕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還可大大減少維護成本。 今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眾多激勵政策的逐步落地、科技的飛速進步,以及對于低碳節能改造的旺盛需求,都將助推中國更快地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這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商業機遇,更將為社會帶來綠色機遇,為國家帶來發展機遇。西門子多年來始終致力于與中國客戶和合作伙伴共創智能基礎設施新生態,打造更高效和更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我相信,西門子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理想合作伙伴。 ...
在前不久結束的兩會上,中國制定了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完全贊同并支持“兩會”和“十四五規劃”展示的國家相關戰略重點,并將去碳化及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司重要的發展目標。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貝拓明(Thomas Brenner)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致力于通過智能地連接能源系統、樓宇和工業,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顯著提高效率和可持續性,共創智能基礎設施新生態。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貝拓明(Thomas Brenner) 三大領域節能增效 據貝拓明介紹,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致力于在電網、樓宇以及電網邊緣三大領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1)全球對于能源和電力的需求在不斷上升,同時又面臨著降低碳排放的壓力。面對這一難題,西門子通過智慧能源解決方案,打造更智能的電網,在日新月異的生態系統中創造新機遇。在打造智能電網的過程中,借助數字化技術將可再生能源融合進來,使電網的各個部分進行互動,實現保護環境的目標。 2)人們90%的時間是在樓宇里度過的,然而大部分樓宇的智能化水平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西門子利用大數據和數字化技術,打造全維智能樓宇生態系統,不僅能夠控制供暖、照明和能源的使用,也會讓樓宇更加安全、舒適。樓宇可以進行交互、學習、適應,并涵蓋其整個生命周期。 3)電網邊緣是智能電網、智能樓宇之間關系的新維度、新空間。電網邊緣包含很多要素,包括儲能、能源和氫能的互相轉換、電動交通和移動式儲能等,西門子通過對電網邊緣的管理發現了新的機遇。西門子為芬蘭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芬蘭賽羅商業中心(SELLO)配備了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完善的智能樓宇自動化系統。通過人工智能預測,購物中心可以利用電網的高峰低谷和價格高低來決定什么時候更多地儲能、什么時候向電網售電。舉例來說,根據購物中心消費者數量以及外面氣候和季節的變化,來決定如何使用能量或是如何儲能。在用能不高的情況下,可以把能源賣給電網,不僅完成了能源的節約,也更好地創造了經濟效益。這樣一來,可以為購物中心的能源賬單每年節省15萬歐元的費用,同時還可以通過這種模式盈利。 力爭達成“碳中和”目標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鄭重做出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貝拓明表示,西門子對于實現“碳中和”也制定了整體規劃和行動方案。2015年,西門子提出公司將在2030年前實現全球的碳中和,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目標,其中包含很多節能減排的措施,以及分階段達成的使命。2020年12月10日,西門子宣布已實現其此前制定的碳減排中期目標。自2014年以來,公司自身價值鏈的碳足跡減少達一半以上(54%)。至此,西門子已經超額完成其到2020年將公司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0%的目標,并超出四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于四項舉措:增加提升能源效率的相關舉措,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統,購買綠色能源以及減少車隊排放。目前,西門子在全球已經投入超過1億歐元降低公司自身的碳排放。 屋頂光伏項目效果顯著 西門子的屋頂光伏示范項目是諸多節能減排措施中的一個典型應用案例。西門子北京中心在屋頂安裝了光伏發電系統,通過數字化光伏運維平臺(DSOP),25年內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多達8 725 t。應用于西門子上海中心屋頂上的集裝箱式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冷熱電聯產解決方案,預計每年減排二氧化碳500 t。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的專家團隊,運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開發出組件級別的光伏診斷解決方案——DSDE,并將其有效融入DSOP數字化光伏運維管理平臺。在西門子DSDE數字化光伏診斷引擎的界面上,組件異常、衰減情況、清洗建議以及光伏電站整體狀態等信息要素一目了然,幫助運維人員精準定位問題、優化策略,從而極大減少光伏系統因故障而停運的時間。在硬件部署方面,工作人員為光伏系統加裝智控關斷器,它不僅能夠采集每片組件的數據,還具有組件級別的直流端關斷能力,可以顯著提升光伏系統的安全性。如遇意外火災,在交流電路斷電的情況下,關斷器將自動降低光伏系統輸出電壓至人體安全范圍內。 西門子北京中心屋頂光伏項目 在談到西門子有效利用分布式能源的優勢時,貝拓明指出數字化是關鍵因素。從產品、系統和解決方案的角度來看,西門子的數字化取得了很大進展,開發出了功能強大的軟件和APP。西門子采集、應用大量的數據,在此基礎之上通過人工智能分析能源的消耗、供給,同時把可再生能源容納進系統中。“盡管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還是把化石能源作為主要能源,但是未來可再生能源將是主要的發展方向。”貝拓明表示。 據貝拓明介紹,西門子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涵蓋從輸電到配電,包括中低壓配電系統,還有軟件以及平臺等。例如,西門子MindPower智能配電管理云平臺結合了云架構及AI大數據分析,能夠全面提高資產管理水平,降低運維成本,深入挖掘降低能耗潛力,并支持公有云、私有云和本地直接部署等多種方式,可以實現云端和本地的無縫銜接。其全面升級的3D圖形化顯示界面能夠幫助不具備電氣專業背景的用戶直觀、清晰地了解整個配電系統的運行狀態,大大降低專業門檻、減少用戶的人力成本。借助智能配電管理云平臺可以從數據分析的角度,結合軟硬件和APP,來提升生產經營的有效性,同時借助人工智能來提升電網的智能化水平。 貝拓明表示:“在努力實現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西門子除了自身不斷加強實力,開發出更加節能環保的產品、系統和解決方案以外,還聯合供應商和用戶共同打造綠色生態圈。有一句話說的好,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做起,相信西門子全球的去碳化目標也會為中國早日達成‘碳中和’目標貢獻出一份重要的力量!”...
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已經上升到令人震驚的水平,節能減排已經刻不容緩。前不久,中國宣布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基于此,找到更高效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的能源使用,推動“零碳社會”進程,已成為各行業重點關注的問題。 電氣化數字化加速融合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效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李瑞認為,在能源革命與數字革命相融并進的當下,電力系統的脫碳是全社會零碳發展的關鍵。當前中國的能源轉型正在深入推進,并呈現出數字化、低碳化、電氣化的趨勢特征。數字化創新將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及電網運行效率,最終實現節能增效和低碳可持續。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技術,更多的電力設備獲得了 “用數據交流”的機會,從而可幫助運維人員變被動為主動,助力運維與節能的雙效提升。由此,唯有加速電氣化與數字化的融合,才能成就從供電側到用電側全鏈路低碳化高效發展。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效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李瑞 能源管理方式亟需創新 在電氣化與數字化加速融合的推動下,企業和用戶積累了海量的行業領域專業數據。一些數據價值雖然得到分析,但始終不夠充分。以數據挖掘推動運營決策精益化無法得到最大化體現,這樣看來,能源管理的方式需要進行創新。 李瑞表示:“創新的能源管理要強調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視角,深度且有效的剖析數據內涵價值,才能助力項目整體效率提升與成本控制得到改善。” 據李瑞介紹,通過對架構平臺的不斷升級,施耐德電氣逐步對作為數字化部署核心的底層產品進行完善,并在邊緣控制層逐漸完成從可監控到可跨系統、跨云邊控制的轉變,進而通過應用、分析及服務對大數據的利用,形成對系統的全局洞察和場景的全景覆蓋。基于不斷完善的中低壓一體化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在配電資產的預制聯接、配電系統的綜合治理、行業應用的邊云融合、配電場所的全景營維四個方面取得突破,構建數字配電新生態,進一步助力客戶提升對供電可靠性和連續性的保障,實現預測性維護,并在能效和可持續性方面得到更大提升。 “通過硬件的打通、軟件的加持和全生命周期服務最大化數據的價值,從而可以助力項目運營與節能效率的雙重提高。基于此,電力系統各個環節將清晰可控,從全生命周期各維度獲得節能增效,使其大幅提升能源管理效率,而這正是中低壓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價值所在。”李瑞表示。 今年EP China展上,施耐德電氣全盤展示了其覆蓋硬件、軟件及分析層的明星產品及價值。 在互聯互通層,施耐德電氣展示了其于今年重磅推出的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包括BlokSeT、Okken、PrismaSeT 系列,可實現標準網關、無線連接、測溫等多種功能的預制化搭載,打造出廠即自帶數字化基因的新型智能成套設備,以更低投入且“輕量化”的方式為設計院、盤廠等合作伙伴及最終用戶帶來無與倫比的數字化體驗。結合多款數字化軟件,可隨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并能夠實現現場及云端的高效管理,從而全面優化配電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部署、營維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提高用電可靠性,提升供配電系統的運維效率。而新一代ComPacT NSX系列塑殼斷路器在模塊化設計和產品系列拓展方面再次創新,不但可實現無線通信、電能質量及電氣狀態監測等更多數字化功能的快速擴展升級,同時不斷提升產品性能,豐富產品功能,以滿足不同細分行業和使用場景的個性化需求,從而助力客戶不斷提高配電可靠性及能效和成本優化,創造更安全、智能、高效、靈活且專業的價值和體驗。 新一代ComPacT NSX系列塑殼斷路器還可集成于新一代BlokSeT、Okken、PrismaSeT 系列預智低壓成套設備中,并可與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搭載的更多組件無縫兼容,通過這一組合應用,將實現數字化功能與價值的“無限”疊加,進而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帶來更佳的數字化體驗,從而在施耐德電氣創造電氣新世界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邊緣控制層,施耐德電氣FE千里眼運維專家、PSO電力監控系統以及PME電能管理系統等,幫助客戶高效采集,準確解讀海量數據,并從中挖掘價值,實現對中低壓系統的一體化監控,同時增加對關鍵設備的主動預防監測和設備分析,以數字化全面保障電氣資產健康,提高運維管理效率。 在應用、分析與服務層,施耐德千里眼資產顧問(EcoStruxure Asset Advisor),電力顧問(EcoStruxure Power Advisor)等一系列專家級顧問應用,將數據化為智慧和行動,從關鍵電力到分散站點,以數字化工具打破傳統模式中建設投入(Capex)與運營投入(Opex)的區隔,激發行業應用再創新。而EMA微電網顧問(EcoStruxure Microgrid Advisor)等應用,不但可以幫助系統更好地提高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優化和整合,改善能源結構并進行預測性維護,更可以借助分析以及專家技術的數字化服務為配網提供電網運行輔助/增值服務,實現更高等級的資產管理、電網運營和電網靈活性,助力配電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低壓一體化解決用戶痛點 配電系統作為直接向終端用戶分配電能的關鍵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將對生產、生活用電產生重大影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配電設備規模化、分散化的趨勢導致配電系統運維難度增大,導致系統故障難以及時排查,存在安全隱患。傳統配電系統維護成本高,缺乏有效監控手段,從而導致能源使用不合理,并造成浪費。 李瑞指出,配電設備及系統的數字化選擇已成必然。打造更高等級的智能配電系統,以數字化貫通配電設備及系統,實現主動運維,既能夠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是提高系統靈活性和運行效率的有效手段,并且有效助力節能減排。對于何為更高等級的智能配電系統,李瑞解釋說關鍵在于兩大核心要素,即“連接”和“計算”。“連接”代表著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互通,而“計算”則意味著依托連接,設備和系統的數據可以被充分掌握,通過全面分析,充分挖掘并利用數據價值,將其轉化為客戶切實可行的智能及落地方案。“連接”與“計算”兩者相互作用,才能打造更為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供配電系統。 不同行業、不同項目的用戶對于配電系統的要求各不相同,亟需打造個性化的配電解決方案來滿足用戶需求。李瑞認為,唯有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將配電解決方案打造成相對標準化的、可定制或增值的組合,才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中低壓一體化配電解決方案,已成為施耐德電氣沉淀包括行業洞察、技術創新、產品及方案整合等自身優勢的平臺,并可以攜手更多合作伙伴,滿足用戶更多的個性化需求。借助中低壓一體化平臺,可以實現全行業覆蓋,從供電側到用電側,電網、商業建筑、醫院、數據中心、軌道交通等重點行業都可以實現配電解決方案定制化。而且基于中低壓一體化平臺,可以打造更多的軟硬件產品和應用方案,給用戶帶來全新的數字化體驗。 據李瑞介紹,基于EcoStruxure 架構與平臺,施耐德電氣為秦淮數據中心提供了量身定制的中低壓一體化解決方案,包括 Masterpact MTZ 空氣斷路器、Trihal 變壓器等智能設備, PME/PSO 電能管理軟件在內的完整智能配電方案及全生命周期服務。在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了中低壓一體智能化監控運維,全面提升數據中心電能監控與運維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電氣為秦淮數據提供多種中低壓電力模塊,使得配電設備產品化,全面實現按需部署;整體工廠預制,去工程化交付,大大縮短交付周期。在提升數據中心可靠性及可用性的同時,大幅縮短業務上線時間,通過智能化運維全面提高其能效管理水平,將其打造成全球數據中心高效節能標桿項目。 李瑞總結道:“數字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施耐德電氣中低壓一體化解決方案在數字化方面的加持,不同行業客戶能夠實現最高85%的能耗降低,節約30%左右的成本,通過利用節省的最高達60%和75%的資本及運營支出來推動生產力提升,此外還能提升最高50%和25%的設備可用性和場所安全性,并有效降低碳足跡最多達50%,從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樓宇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但傳統樓宇管理模式效率低下、運維成本高,當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發生時,也很難做出有效應對。作為樓宇及能效管理領域的專家,施耐德電氣認為,樓宇行業亟需在數字化和電氣化方面轉型升級,這也是步入高效、低碳階段的必經之路。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能效業務中國區負責人 張宗明 樓宇發展面臨挑戰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能效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宗明指出,傳統樓宇面臨來自可持續、效率、人、韌性四個方面的挑戰。人類有90%的時間是在樓宇中度過的,據統計,樓宇的產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約為40%。除了是耗能大戶,樓宇的空間利用率也不高,樓宇中有超過30%的空間被浪費。且根據2019年數據,一年中全球發生的350多起自然災害中,很多都與樓宇直接或間接相關,可見面對自然災害時的韌性有待提高。 這些挑戰無疑對樓宇的轉型升級造成了諸多阻礙。一方面建筑物的管理依舊處于不夠優化甚至混亂的狀態,樓宇內部運行著繁多的子系統,且相互孤立未能打通,形成了跨系統的信息孤島,導致所產生數據可用性及有效性嚴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樓宇管理者的維護成本和看管成本。 ?? 針對以上挑戰和問題,建筑運營者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互聯互通解決方案,以提高效率、空間、減少碳排放,同時還能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解決方案。 以樓宇為代表的行業,其韌性及轉型升級正在通過施耐德電氣專業的數字化能力逐步實現。 張宗明認為,所謂樓宇的“韌性”,是更加靈活、快速的適應和滿足需求的能力,而數字化技術,正是讓樓宇獲得這種能力的途徑,從而在安全的基礎上,優先滿足“從建到用”全生命周期中各方面的多樣需求,變得簡單、輕松。 對此, 施耐德電氣正基于EcoStruxure Power配電及EcoStruxure Building樓宇兩大架構,以中低壓一體化及強弱電一體化為核心,通過在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軟件,應用分析與服務三個層面的創新,不斷完善整體解決方案,同時攜手更多合作伙伴,充分利用數據價值,讓內部電力系統變得更“透明”,并由此成就更多具有彈性、超高效、可持續且以人為本的未來樓宇。 運營管理系統全新升級 據張宗明介紹,為了有效提升樓宇運營管理效率,施耐德電氣推出的樓宇運營系統 (EcoStruxure Building Operation,EBO)全新升級為EBO3.2。全新升級后的樓宇運營系統提供了更加智能、互聯和數字化的建筑樓宇方案,新特點和功能提高了合規性,能獲取更多信息,并優化了系統性能和工程效率,包括:FDA合規性、獲取更多信息、優化工程效率和工具、支持互聯互通房間解決方案(CRS)等。在獲取更多數據方面,EBO3.2可通過MQTT 協議,抓取物聯網數據;通過增強的報告引擎,更快更容易地訪問信息。此外,為高級用戶定制趨勢日志的數據處理和計算,并支持儀表盤功能擴展。在性能提升上,軟件定義分區使建筑空間優化更簡單,費用更低,同時,授權許可繼承,并且有多個版本提高靈活性。 張宗明表示,EBO3.2是基于中低壓一體化的智能配電整體解決方案,優勢在于能夠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并且是一個開放式的系統,可以兼容其他業務平臺,把從數據端獲得的資源來真正應用到實際的客戶場景中去。EBO3.2雖然從整個體系結構上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考慮到既有客戶的使用體驗,已經在最大程度上去向下兼容以前的版本。相關的軟件授權機制確保EBO3.2和之前的版本從數據的內容、格式、模式和通信方式上,都能夠無縫對接,無縫兼容。在后期維護升級方面,會有軟件的升級包給到客戶或是合作伙伴,通過非常簡單的操作即可完成,非常便利。在操作方式上,非常貼近日常的一些工作軟件,降低運維難度。EBO3.2核心的三大功能是:拉近管理距離;規范運營行為;提升運營效率。 “EBO升級為3.2版本重要的一點是用軟件定義樓宇和數據驅動未來。對于多級、遠程的樓宇管理,可以通過軟件在硬件設備很分散的情況下進行集成管理。對于制藥、食品制造等對合規性要求很高的行業,強大的軟件工具可以形成合規性的報告,幫助客戶遵循良好的生產規范。在數據端,施耐德電氣一直考慮物聯網數據的價值鏈,從數據到信息到知識,甚至到最后的洞察,在全生命周期里對數據進行一步步的提煉和發現,釋放它的價值。更高級的像語義標記功能,也是在幫助整理信息,使數據變得更加有序,更有發展的價值。”張宗明介紹說。 助力存量樓宇改造 在張宗明看來,樓宇控制系統的改造升級很大一部分機會在于存量市場。中國目前有大量的既有建筑設備陳舊,效率低下,亟需改造升級以降低能耗。 通過專業的服務以及與客戶及合作伙伴的深入合作,施耐德電氣近年來創造了眾多成功實踐。基于EcoStruxure Power配電架構及EcoStruxure Building樓宇架構,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第一座智能化超高層鋼結構建筑——京城大廈改造項目中,針對其配電設備超期服役,能耗大且存在安全隱患,故障排除時間長,新風系統缺失,智能化程度不足,使用體驗下降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包括底層智能配電及樓宇產品,PME/PSO電能管理系統,EBO樓宇管理系統,EcoStruxure Building Advisor云能效顧問和EcoStruxure Facility Advisor千里眼顧問在內的強弱電一體化解決方案,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務,對樓宇內部系統實施了數字化的改造升級,無縫集成了電力監控和能耗管理系統,不但讓設備運作安全高效,支持遠程管理,還進一步提高了運營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結合專業的優化控制策略,最終讓節能效果達到了20%以上,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不久前,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并將盡快部署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 。秉著“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作為中國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貢獻者,施耐德電氣致力于通過數字化和電氣化手段實現樓宇的可持續發展,以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為中國的綠色環保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近日,施耐德電氣2020創新峰會線下創新日活動走進江蘇省南京市,與來自江蘇以及全國各地的客戶、合作伙伴、行業專家一同探討數字化轉型之道,并全面分享智能配電在助力樓宇等其他行業在節能增效、提升生產力、加強安全可靠性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在本次峰會現場,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能效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宗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對智能配電解決方案和數字化轉型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數字能效業務中國區負責人張宗明 ? 解決方案不斷創新升級 隨著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依托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產體系已成為各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使得節能減排迫在眉睫。企業一方面要提高生產效率,一方面又要提升能源效率、降低排放,面臨著能源與自動化雙轉型的挑戰。對此,張宗明指出,將四維融合的數字化技術應用于生產和運營的各個場景中,是推動節能減排,全面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 1)融合能源與自動化,提質增效。要實現節能減排,必須在能源的使用過程中進行,這就需要將能源管理系統和生產過程連接起來,從而提高能源效率和生產效率。 2)融合終端到云端,整合管理。將來自終端的關鍵數據進行采集,通過云端管理系統和平臺實現對數據的管理與分析,從而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 3)全生命周期的優化。以數字化貫穿產品與生產的整個過程,從設計與建造到運營與維護,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優化。 4)從分散式管理到集成化的企業管理。通過數字化平臺,將企業分散、相互獨立的各個點,例如工廠、樓宇等,通過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管理體系,實現集成化管理。 基于四維融合的理念,施耐德電氣智能配電解決方案也在不斷創新升級。據張宗明介紹,施耐德電氣獨具特色的中低壓一體化解決方案可保證供電連續性和電能質量,并實現系統的預防性運維,而獨有的“強弱電一體化”解決方案則更側重于對建筑能耗、環境舒適度和通信便捷度的優化。 施耐德電氣基于EcoStruxure,不斷加強在三個層面的創新升級。 互聯互通的產品——預制連接,簡約部署,加速數字化覆蓋。新一代預智成套設備出廠即具備數字化基因,易于打造低成本標準化智能方案,優化配電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部署、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提高用電可靠性,提升供配電系統的運維效率。 邊緣控制——云邊協同,極致體驗,匹配多樣化剛需。基于強弱電一體化理念,施耐德電氣能夠為運維人員提供開放性和模塊化的Power SCADA Operation電力監控系統,融合前沿的數字化技術,系統可完美集成一、二次設備,實時監測配電系統狀態,并讓運維人員能夠在現場或遠程進行控制,以實現將故障及時排除,從而最大限度提高電力可用性。同時提高管理“彈性”和效率,讓樓宇遠離自然災害與人為造成的損害,全面確保資產健康,帶來更多安全保障。施耐德電氣能夠幫助客戶通過統一的IP架構打造端到端的數字架構,通過分布于樓宇內部各區域的傳感器,對空間、地理位置及當前環境進行監測和數據采集,并利用無線技術對實時數據進行穩定、快速上傳至云端,利用包括EcoStruxure Building Operation樓宇管理系統等軟件及應用,更快速發現利用效率低的會議室及設施等,根據實時數據進行重新分配,提高空間利用率,可進一步幫助運維人員實時了解各用電設備的電能質量、能耗及資產運行等,并快速做出對應決策,提高管理效率。 應用、分析與服務——洞悉全局,全景營維,精耕智能化價值。施耐德電氣能夠結合包括EcoStruxure Building Advisor云能效顧問,EcoStruxure Power Advisor電力顧問等專家級應用,形成對能耗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的深入比對,為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助力做到更主動的能源管理和針對能效改善更合理的設計和改造,最終實現更大程度的節能增效和可持續發展。 全方位助力合作伙伴 在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僅憑一家企業之力是很難實現的。基于不斷創新、完善的智能配電解決方案,施耐德電氣致力于構筑多層次、多格局的“數字化生態圈”,力爭實現共建共贏。 張宗明表示,施耐德電氣今年特別針對數字配電合作伙伴項目進行了革新,包括全新升級的數字配電、關鍵電力、數字營維三大認證,三類授權助力生態伙伴打造專業領先的智能配電系統設計、交付、運維、服務的多元復合能力,旨在幫助行業伙伴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以更卓越的數字化方案和更全面的業務類型,贏得更多業務機會。 數字配電合作伙伴——加碼數字化布局。幫助合作伙伴利用數字化工具,依托于施耐德電氣領先完整的智能配電軟硬件數字化應用方案,全程賦能合作伙伴從技術方案、集成調試、安裝施工以及服務維保等節點的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和技術能力。 關鍵電力合作伙伴——加強行業化深耕。助力合作伙伴全方位打造從連接、監測到分析、治理的電能管理完整閉環業務能力,依托于用施耐德電氣的邊緣控制管理軟件PME/PSO/POI等為客戶交付領先、穩定、可靠的智能配電系統,不斷豐富高階行業應用方案。 數字營維合作伙伴——實現信息化貫通。以智能配電運營維護能力為核心工具,深化行業應用差異,賦能伙伴貫通項目新建+運維管理+存量服務的端到端業務覆蓋,從全生命周期拓展業務新邊界。 據張宗明介紹,為了更深入地助力合作伙伴,施耐德電氣去年成立了“智能配電工程應用大學”,其中首個智能配電創新實驗室已經落成。 智能配電工程應用大學(SEEU)是施耐德電氣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一個創新平臺,旨在融合高校、產業創新中心等資源,打通“產學研”創新通道,用智能化手段實現生態圈再擴大,從而推動產業變革。打造“智能配電工程應用大學”的初衷,也是希望能把施耐德電氣在各行業多領域的先進理念、專業技術、研究能力等諸多優勢帶給合作伙伴,包括承包商、集成商、教育機構等。 首個智能配電聯合創新實驗室(四川中浩智能配電聯合創新實驗室)就是“智能配電工程應用大學”孵化而來的合作項目之一,旨在從技術實踐、方案集成、落地實施到運維服務等多個項目階段,為業內合作伙伴提供全面創新實驗的土壤。而這也將更好地助力合作伙伴完善智能配電業務的動態閉環,提升與最終客戶的黏性,從而實現全面共贏。 通過展廳互動展示與現場講解、實操,實驗室將配合合作伙伴更好地完成客戶需求分析、方案規劃及展示、現場實操到方案測試等全鏈路流程,更高效地明確項目需求及驗證方案效果。同時,實驗室也將承載更多創新方案的“試煉”,讓前端需求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后端測試、驗證的支持與優化,全面助力其智能配電業務閉環的穩固。此外,實驗室還可為整個電氣行業提供技術與經驗交流的平臺,讓研發到實踐的互動落實于日常。 助推產業升級和人才升級 南京是國家重要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江蘇省有著深厚的產業發展基礎,傳統制造業升級提效的需求不斷加速,創新轉型成為發展的新要求。2020年4月,南京提出建設“數字南京”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蝶變,打造世界級數字經濟名城。 張宗明表示,施耐德電氣全力支持南京市加快“數字蝶變”,將聯合本地客戶、合作伙伴,充分發揮數字化轉型的經驗和優勢,特別是幫助制造業、數據中心、醫療與生物科技等關鍵行業的用戶加快創新,增強韌性,實現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施耐德電氣積極與本地企業拓展合作,共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構筑本地數字化生態系統,并通過EcoXpert生態計劃等措施賦能合作伙伴加速數字化轉型,創造更大價值。 張宗明以江蘇聯固電氣為案例,介紹施耐德電氣如何幫助合作伙伴從傳統企業向數字化方向轉型。江蘇聯固電氣是一家專業從事高低壓成套開關設備生產的企業,2016年聯固電氣正式成為施耐德電氣Smart Panels授權合作伙伴。此后,聯固電氣通過從施耐德電氣獲得的各種定期培訓、行業前沿信息,開啟了配電設備的“服務型制造”數字化轉型之旅,不僅盤活了原有的客戶,還突破了傳統業務的瓶頸。在成為Smart Panels授權合作伙伴后,聯固電氣幫助20家江陰電力企業獲得了施耐德電氣Prisma高端品牌柜合作授權、EcoXpert智能配電合作伙伴認證,以及數字服務認證級合作伙伴的授權,在江陰政府大樓改造項目中共同實施部署數字服務解決方案。 張宗明強調,數字化是轉型工具,人才是關鍵動力。施耐德電氣結合自身優勢發起的“碧播職業教育計劃”,聯合學校、企業、政府以及社會各方力量,旨在建立科技創新、專業建設與產業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當地的能源、電氣、制造業轉型升級培養大量高技能人才,助力當地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其中施耐德電氣與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省武進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南京技師學院、江蘇省相城中等專業學校、江蘇省睢寧中等專業學校、蘇州百年職業教育學院6家教育機構合作落地“碧播計劃”,在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師資培訓等方面廣泛合作。 ?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施耐德電氣始終秉持著合作、開放、共贏的態度,以不斷創新、升級的智能配電產品和解決方案為堅實基礎,不斷賦能、幫助合作伙伴共同進步,在數字化即將到來的時代牢牢抓住先機,并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培養數字化人才貢獻重要力量! ?...
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鐘景華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時指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進度。“新基建”的概念是與傳統基建相對應的,傳統基建是指鐵路、公路、機場和房地產等為代表的的基建模式。新基建賦予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內涵,體現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內在需求的建設模式。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數據中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業內認為,“新基建”有望引領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的強勢崛起,進而推動數據中心建設規模增長。數據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基建”發展的核心IT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的騰飛起到底層支撐作用。“新基建”下數據中心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鐘景華。 “新基建”加速數據中心發展 “新基建”的提出將對5G、大數據和信息化等技術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而支撐這些技術的基礎設施是數據中心。在“新基建”的助推下,數據中心的發展建設將處于高速時期,再加上各地政府部門給予的大力扶持,都為數據中心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優勢。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將會給涉及數據中心領域的各行各業帶來極大的商機,尤其是給電氣行業帶來的商機是最大的。對于數據中心而言,供配電系統居于核心地位,必須確保供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因此,數據中心里的投資60%是跟電氣相關的。數據中心建設投資成本較高,遠遠高于其他行業,所以數據中心的高速發展給電氣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商機。 2010—2019年,我國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市場增長19倍,增長率穩定在35%以上,2019年市場規模接近1 900億元,增速接近36%,全部數據中心市場中,IDC占比70%,企業數據中心(Enterprise Data Center,EDC)占比30%,市場規模達到2 700億元。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3 700億元。2018年全球IDC市場整體規模超過6 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6%,2020年預計全球IDC市場規模可以達到8 000億元。 數據中心納入基建范疇,會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動員政府、資本等各方面的投入,勢必形成新一輪的投資熱點和建設熱潮,進而成為下一輪新經濟發展的引擎。 預計未來兩年都是數據中心的快速增長期。2020年集中規劃報批的數據中心數量比較多,2021—2022年將是數據中心落地投產的爆發期,其中以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為主,同時邊緣計算數據中心也將開始發力。 5G和物聯網迎來發展機遇 國家對“新基建”的重視,為5G、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5G的應用更貼近用戶,需要加快信息的傳輸以及更高的寬帶,這就要求建更多的數據中心。以往的做法是建大型的數據中心,距離用戶比較遠,信息傳輸相對要慢一些,但是5G要求信息傳輸非常快。舉例來說,目前汽車自動駕駛之所以還未普及,主要是信息傳輸的速度還不能滿足要求。如果自動駕駛系統發現前方出現情況,還必須把信息傳輸到數據中心,那么時間上會來不及,很容易發生事故。所以,從5G應用的角度講,需要再建設大量中小型的數據中心。在這方面,國家都有規劃部署。依托5G的應用將會帶來數據量的指數級增長。人工智能、車聯網、邊緣計算等與5G相融合的技術,將會在不同時間點啟動,為數據中心帶來增量式快速發展。 物聯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根據這些數據做出更明智的決策,無論是在農業、醫療保健、IT或關鍵服務領域。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分析這些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近實時地形成決策。對許多人來說,答案在于使用邊緣計算,特別是將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更接近于收集數據的位置。 在物聯網方面,檢測、分析和執行等功能最終都要匯集到數據中心,物與物連接中間都是通過數據中心在轉換、在傳輸。想要實現更好的物聯網,也需要建設大量的數據中心。 電氣企業迎來機遇和挑戰 隨著數據中心建設的加速,并且其中大部分的投資是電氣產品,使得相當一部分電氣企業都是數據中心建設浪潮的受益者,這就要求設備廠家需要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并且給出更合理的解決方案。數據中心是各個政府部門、單位和企業的要害部門,所有的重要信息都存儲在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一旦出現事故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比如說銀行,銀監會規定如果數據中心出現0.5 h的宕機屬于重大事故。對于數據中心而言,供配電系統居于核心地位,必須確保供電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因此,要求在數據中心應用的電氣產品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同時,由于數據中心投資太大,業主也有降低成本的需求。所以,如何在確保產品可靠性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成本,是電氣設備生產制造商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EA...
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低壓業務,產品市場部高級經理康美麗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范圍的數字化浪潮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推動著廣大企業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變革。但是,實施數字化轉型的道路并非坦途,許多企業由于在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資金等方面存在不足,面對數字化轉型往往力不從心:不知道如何開展,甚至拿不出針對性的方針策略。對此,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的專家施耐德電氣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大道至簡”,用出廠自帶數字化基因的智能設備助力用戶以最便捷、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數字化轉型。近日,在美麗的古城西安,施耐德電氣舉辦了以“創贏?數字化未來”為主題的創新峰會第六站活動,同時發布了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及ComPacT NSX塑殼斷路器。在本次峰會上,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低壓業務、產品市場部高級經理康美麗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對施耐德電氣新推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刻解讀。 出廠自帶數字化基因 隨著我國能源轉型深入推進,以電為中心的能源消費格局進一步強化,電網信息化水平正加速提升。面對更分散化和復雜化的系統設施分布和管理,更嚴苛且專業的可靠性及應用要求,電氣企業唯有積極實施數字化轉型,才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挑戰。 基于EcoStruxure架構與平臺,施耐德電氣正加速數字化與電氣化的融合,持續打造功能強大的智能產品、軟件和服務,構成更加完善的智能配電解決方案,以充分利用數據價值,幫助客戶管理分散且復雜的配電資產,將從設計到運維的配電全生命周期各環節化繁為簡,在滿足更高可靠性要求的同時,使客戶盡享數字化轉型之利,在節能增效、安全可靠、綠色可持續等方面獲得收益。 對于技術創新,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能效管理低壓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李瑞在會上表示:“在配電領域,施耐德電氣注重創新的持續性、專業性和全面性,不斷拓展智能配電解決方案的價值邊界,以增加企業數字化轉型收益。” 此次發布的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則恰恰是這一創新理念的完美體現。 據康美麗介紹,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包括BlokSeT、Okken、PrismaSeT 系列,可實現標準網關、無線連接和測溫等多種功能的預制化搭載,打造出廠即自帶數字化基因的新型智能成套設備,以更低投入且“輕量化”的方式為設計院、盤廠等合作伙伴及最終用戶帶來無與倫比的數字化體驗,并在助力數字化轉型方面有以下五大能力加持: (1)感知力 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預置無線溫度傳感器,通過接觸式精準測溫,可實時監測關鍵點溫度,預知成套設備健康風險;獨有的V-loss測量裝置,可捕獲盤柜失壓狀況;可擴展的PowerTag MTZ/NSX無線電能測量模塊及NSX OFSD無線輔助觸點,實現電能的精準測量及開關狀態的輕松捕捉,全面掌握柜內電氣資產狀態。 (2)溝通力 預置標準網關,實現出廠即互聯,讓成套設備能夠自如溝通,可將柜內關鍵點溫度、參數、斷路器觸點狀態及電能參數,上傳至邊緣控制平臺;智聯二維碼在作為防偽標識的同時,還可鏈接成套設備內部的關鍵資產信息;獨有的數字化面板可就地展示網關連接情況及失壓報警信息。 (3)思考力 通過Ecoreal軟件、易可調調試工具、千里眼平臺和智聯二維碼的助力協作,成套設備不僅能夠主動思考,更擅長將復雜問題化繁為簡,把繁雜無序的資產數據轉化為可視化報表以及報警信息,幫助用戶預知風險,高效響應,主動運維,為用戶帶來至簡的設計、建造及運營數字化體驗。 (4)適應力新一代成套設備經過嚴苛的抗震實驗、燃弧實驗,并升級了全新MCC應用方案,拓展了不同場景下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5)成長力 基于無線通信和傳感技術的預智連接方案,通過簡約部署加速了數字化覆蓋,優化配電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用戶可隨時進行方案升級,千里眼運維專家、PME、PSO、POI邊緣控制軟件將使用價值推向新高度,用戶可隨時隨地掌控電氣資產,排除電能質量風險,提高用電可靠性并優化能源效率,實現供配電系統的精細化管理。 本地研發生產降低成本 成本問題一直是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雖然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具備諸多技術優勢,但如果成本過高則難免會對競爭力產生影響。 這也是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本土化”戰略的重要意義之一,以西安為例,如今施耐德電氣已建立起了完善的本地化供應鏈生態,不但已將擁有超強制造能力的西安工廠打造成為低壓成套設備的核心“產地“,還在研發層面不斷加強,分別在2012年和2019年成立西安研發中心和全球低壓成套設備設計中心及全球最大的綠色節能設計中心。在西安投資發展8年來,建立起了集研、產、銷、供應鏈一體的產業生態圈。李瑞表示:“施耐德電氣在西安建立的完善生態體系,是我們本土化發展的最佳典范。未來,我們將在西安持續發力研發與創新,提升西部地區全球化研發與生產能力,以更多的中國智慧‘反哺’全球。” 在采訪中,康美麗也表示,施耐德電氣近些年始終堅持降低硬件產品的成本,采取的措施即是在本地研發、生產、制造。最初很多電氣產品要從國外引進,方案也要跟隨國外研發團隊的步伐,隨著施耐德電氣對中國本地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大,中國的研發團隊逐漸成長起來,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如今已發展為能夠獨擋一面。施耐德電氣西安研發中心如今已完全實現本地化管理,充分發揮“多中心”創新模式,擁有低壓配電柜及開關類等產品及技術領域的多項專利。此次發布的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正是最佳實踐,該系列設備從設計、系統配置到交付,全部在西安研發中心實現。此次峰會發布的另一款新產品——新一代ComPacT NSX系列塑殼斷路器的綠色包裝設計也由西安研發中心主要負責,并為全球所用。在此基礎上,施耐德電氣今年將繼續加大在西安的研發投入,計劃成立全球研發創新中心。 康美麗還特別強調,由于每個國家的網絡架構不一樣,網絡安全標準也不一樣,在中國應用的數字化方案完全是基于國內的實際情況,所有跟數字化、網絡相關的產品也都植根于中國,這是近幾年質的突破。 全面助力合作伙伴 在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施耐德電氣一直重視與合作伙伴攜手并進。在談到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如何助力合作伙伴時,康美麗指出,無論是設計院還是盤廠,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亟需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傳統產品由于可復制、技術門檻低,在打造差異化解決方案方面不具備優勢。預智低壓成套設備憑借出廠即帶數字化基因的優勢,能夠給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數字化體驗,從而有助于提升設計院自身的影響力,提高盤廠與用戶的黏性。對于三類重點客戶的助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助力設計院獲得標準化智能方案。設計人員日常設計量大,常需要通過套用圖紙保證設計效率和可靠性,在常規行業或項目中對甲方采用數字化設計方案的影響力有限。新一代預智化設備無需設計師調整電氣圖紙的設計模式,并可以讓數字化的設計方案成為標準或常規方案,充分利用數字化的設計工具來影響業主對數字化電氣設計的需求。 2)助力盤廠低成本獲得智能化能力,并拓展業務鏈。對于成套廠來說,植入新的數字化方案意味著增加額外的工作,有可能影響業主觀念及預算、改圖、重新審圖、方案設計、安裝、接線、調試,進而對項目產生影響,而且目前來看,并非所有成套廠都具備實現智能化的能力。施耐德電氣的新一代預智化設備讓盤廠方可直接采購標準預裝的智能化成套柜,形成標準方案,同時利用數字化報價設計工具還可全面提升效率,促進現有客戶各種智能配電需求的產生,并可以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業務鏈,為客戶提供維保及咨詢服務。 3)助力最終用戶獲得實際體驗,改變思維。在很多行業里,最終用戶對智能配電帶來的好處還沒有直觀體驗,采購或運維管理人員也難以影響決策者進行智能配電的投入。新一代預智化設備以一種更加輕量級方案,讓客戶對智能配電由淺入深的進行體驗,逐步認同智能配電帶來的短期及長期價值,最終改變思維,進行投入和使用。 由于合作伙伴的業務范疇和業務規模有所不同,對于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需求程度也必然不同。康美麗談到,施耐德電氣會根據合作伙伴的不同需求提供相適應的解決方案。比如一些中小型盤廠做的更多的是建筑類項目,工業類項目做的很少,那么重點需要在通用的方案上做到專家級,比較高階的能效管理并不強求。因此施耐德電氣提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模塊化、套餐化,對于合作伙伴的認證體系也是分級進行,重點在于施耐德電氣對于合作伙伴進行多維度的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數字化能力,使其從產品提供商轉型升級為服務商,全面提升自身的行業競爭力。 康美麗總結道,本次發布的預智低壓成套設備由于出廠自帶數字化基因,將會給用戶帶來輕量級的數字化體驗,雖然是輕量級的,但是體驗是最重要的,相信用戶對于數字化轉型的理念也會更加認同。施耐德電氣也會攜手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擁抱更加美好的數字化未來!...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尤其隨著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給城市管理和基礎設施運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們也很驚喜地看到,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正賦予城市向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的巨大潛力,城市的數字化應用場景變得越來越多。 Thomas Brenner(貝拓明)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 樓宇作為城市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其智能化將是未來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協助客戶更加有效地管理能源和設備,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創造更加安全、舒適的生活空間,是西門子智能基礎設施集團一直努力實現的目標。西門子大中華區智能基礎設施集團總經理Thomas Brenner(貝拓明)表示:“西門子在智能基礎設施領域擁有最新的理念和技術,內容涵蓋智能配電、智慧園區、智慧樓宇以及智能家居。我們幫助中國市場大力推進樓宇領域的轉型升級,從而打造更高效、更具韌性以及更宜居的智慧城市。” 能效管理 消滅碳足跡 隨著人們對于資源利用合理性的不斷重視,節能減排、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了各個領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很多國際化的集團都在倡導零碳排放,這一點對于西門子來說也不例外,西門子承諾2030年實現氣候友好的目標,實現碳中和。 “我們首先從自身做起。在中國,我們已經部署了兩套光伏發電系統,其中一個就是位于西門子中心(北京)的屋頂光伏項目,在背后支持其運行和優化的就是西門子的數字化光伏運營云平臺。這意味著,我們的光伏發電系統也連接到了物聯網平臺,并能夠不斷進行優化。通過部署光伏發電系統,西門子北京園區的碳排放有望在未來25年里減少超過8 700 t。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西門子上海中心大樓采用了集裝箱式分布式能源系統解決方案。這套供電系統既能存儲電能,也具有成本優勢,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節能目標。通過部署上海項目,我們每年可減少碳排放500 t。”Thomas Brenner(貝拓明)認為,身體力行地推行節能減排理念,做出一些示范項目,能更好地向客戶證明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經濟收益,更具說服力。 “為了讓能源得到充分利用,西門子制定了‘3D戰略’,即去碳化、分布式和數字化。”ThomasBrenner(貝拓明)介紹說。對能源進行合理的管理,首先需要樓宇更加智能。但目前90%的樓宇都是閉塞的,不能感知能源使用情況、何時需要能源以及樓宇內用戶的出入,西門子正在幫助樓宇與這些信息建立連接,讓樓宇變“聰明”。“從能源消耗來看,大部分能源消耗集中在供暖、溫控、交通和供電。所以通過這些系統的連接,我們可以使電力應用更高效,由此顯著減少碳排放。” 西門子在客戶端也有比較成功的應用案例。其中一個是西門子與濟南力諾集團的合作,在力諾工業園區部署了一套能源管理系統,幫助園區極大地減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有效降低園區能源成本約30%,同時將新能源的使用比例提升到了70%,有效地實現了節能減排。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實現了西門子數字化雙胞胎與力諾集團分布式光伏發電和空氣源熱泵等清潔能源有機結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該項目成為智慧園區和智慧能源領域的示范性案例。 另外一個案例來自青島中德生態園區。該項目運用了西門子的“被動房”技術,這種技術可以讓人在室內環境維持在最舒適的情況下,讓能源消耗接近為零。首先,這一技術讓室內的溫度調節不再需要主動暖風空調系統,而是通過一套智能系統來被動的控制并產生最適宜的溫度和進行調節。這項技術每年可節約用電130萬千瓦時,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量達664 t,相當于53 120棵樹木的二氧化碳吸附量。真正創造了更舒適、更安全同時又更節能環保的完美空間。 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并存 無論是智能樓宇還是智慧城市,都可以利用先進技術來產生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T h o m a sBrenner(貝拓明)以一家位于芬蘭的購物中心舉例。該購物中心配備了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完善的智能樓宇自動化系統,是一個集智能樓宇和微電網于一體的系統。樓宇智能性體現在它可以根據對于氣候和天氣的分析提前做一些預判,對發電量的預判,對燈光或者亮度實時調節,對冷和熱提前預判儲存,包括實時調節。 在能源交易部分,西門子的系統也可以幫助它自動地進行預判。例如何時售電,售電之前是否要把電充滿,或者樓宇本身是否要把電用完等。它有一套非常智慧的調度系統,提示什么時候應該把電賣給電網,什么時候應該自己存儲起來,什么時候應該多存儲一點。因為購物中心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加儲能系統,就可以依靠西門子的策略作為支撐,把多余的電賣給電網,實現電價最高的時候進行售電。由此,這個購物中心不但實現了節能減排,同時也通過售電獲得的額外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該購物中心初期并沒有就西門子提供的技術作資金投入,而是由西門子來投資,購物中心只需在一定期限內,把合同內所規定的金額分期返還給西門子,而這筆費用其實是從購物中心節能和售電的收入當中得到的。“所以,這無疑是一個多贏的思維和多贏的商業模式。非常令人振奮的是,西門子當時提供的這套技術大概一年半時間就收回了成本。”ThomasBrenner(貝拓明)高興地表示。 對于普通以家庭為單位的用戶來說,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收益也是可能的。Thomas Brenner(貝拓明)還分享了一些個人應用的經驗:“在德國我自己家里面就裝配了這樣一套設施,屋頂上鋪設光伏板用于發電,地下室有蓄電池儲電。家里的電動車就是完全由屋頂上的光伏板產出的綠色電力來驅動的,我也非常高興能夠為碳中和或減少碳排放做出貢獻。” 加速能效管理的本地化進程 能效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全球各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即便是在中國,應用場景也是多樣化的、復雜的。對此,Thomas Brenner(貝拓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本地化的發展思路,他說:“中國城鎮化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它的區域特質包括各省市情況都不一樣。但總體來說,在城鎮化進展過程當中,整體資源是有限的,能源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不做任何規劃或者是升級的話,未來各項水、電、或者其他資源很快可能會達到臨界值,現有基礎設施也會迎來極限。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好規劃,并不斷的迭代我們的技術,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 對于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規模或大或小,新建的項目往往相對比較容易,比較難的是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巨大型城市里面做一個區域的改造或是一些升級、改建以及擴建的項目。“這需要我們在技術上運用整體思路互相聯動去實現,在實踐中我們要不斷迭代升級技術,同時也要在過程中讓參與的人看到有經濟收益回報。我們也要做好思想準備,智慧城市的建成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首先是對于概念的認知,然后人們才會轉變觀念,接受新技術。” 西門子從1872年就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中國已經成為西門子在全球的第二大海外市場。憑借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相信西門子未來在中國的智能樓宇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將給出更多的本地化技術以及實施解決方案,讓更多人、更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從中獲益。...
施耐德電氣中國區能效管理中壓業務, 市場與戰略副總裁薛毅 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政府提出 “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一周,施耐德電氣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趙國華(Jean-Pascal TRICOIRE)出席2020紐約氣候周,宣布將堅持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方針,繼續堅定履行集團承諾,并新增大膽的里程碑式目標:在2040年實現全部端到端足跡的碳中和,加速踐行其可持續發展承諾。 數字化轉型提升能效服務水平,推動綜合能源發展 在全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未來能源轉型呈現出數字化、低碳化、電氣化的趨勢。數字化創新將加速推動能源低碳化轉型,大幅提升一次能源中電氣化的比重,加速中國可再生能源消納和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的發展。綜合能源通過能源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能源供給與消費進行聯動響應,尋求技術突破與模式綜合推進,實現能源綜合利用和梯級推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提升能效管理水平,降低用電企業綜合用能成本。但能效服務不是面向某一項能源形式、某一個環節的維護和優化,也不僅僅是通過簡單產品實現互聯互通,而是通過綜合用能數據可視化,對數字化體系進行系統化分析,優化各項用能指標,對多種能源形式及管理流程形成全景分析,綜合分析,專業分析,真正解決客戶通電,達到能效和運營的優化。隨著中國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多能互補、電力替代作為未來一次能源清潔化的發展方向越發清晰,也為綜合能源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電網企業具有連接用電網絡和用電數據的核心平臺,由電網企業牽頭,綜合用戶功能需求和數據價值利用,是綜合能源的發展趨勢,有效地將客戶的需求和市場的供應通過數據的方式進行有效結合,推動綜合能源平臺的構建。以國家電網為例:綜合能源轉型是指從供電服務轉型為供電+綜合能源服務,這意味著電網公司從傳統供電端到用戶端延伸,這就需要結合大量的、成熟的應用場景、邊緣控制解決方案等,通過數字化設備和解決方案來實現數字化轉型、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電網企業依托于完善成熟的電力網絡系統,在電力傳輸的同時,通過節能綜合用能數據,實現客戶全場景用能數據的實時采集,綜合分析,充分挖掘客戶節能潛力,依托于現貨電力市場和綜合能源服務的平臺,助力客戶實現能效提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綜合能源數字化轉型的兩大層面及四大破局點 有了頂層設計,綜合能源服務的數字化轉型要考慮兩個層面:橫向綜合行業應用和縱向全生命周期。綜合能源服務包括電、氣、熱、冷等能源子系統,涉及不同的技術和應用場景,之前各子系統運行和管理相對獨立,但綜合能源服務業務要求規劃設計、多能運維,那么這就需要結合每個子系統和行業場景的需求來綜合考慮;全生命周期則要求服務到客戶的“最后一公里”,緊密跟蹤能源服務項目,摸清客戶真實需求和痛點,了解當地用能情況、用能結構和特點,提供真正切實可行的數字化用能解決方案。面向不同細分行業的,不同領域的綜合能源服務需求,如何將能源使用數據轉化成綜合能源的核心生產力,如何真正實現能源數字轉型,有效促進供需雙方在平臺上形成聯動,相互促進,不斷總結,迭代創新,核心是充分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在綜合能源服務平臺化的優勢,實現電網到電力互聯網的跨越升級,真正將萬億級的市場機會轉會成為市場需求和契機,培育能效服務新業態,激發數字化轉型新動能。 面向能源結構轉型,確保能源的利用實現數字化、低碳化、電氣化,綜合能源轉型還需要破局以下幾點:第一、彌補專業人才缺口,無論是行業應用和專業領域;第二、加速行業標準構建、以能效等級、客戶收益為第一宗旨;第三、充分發揮電力互聯網的平臺性質,促進大生態融合發展,以數據促發展,在發展中加速能源結構轉型;第四,充分發揮市場主導和競爭機制,讓所有參與方能夠共享能源轉型帶來的成果和收益。 施耐德電氣全力推動國內外綜合能源服務落地 在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施耐德電氣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和豐富項目經驗。施耐德電氣微網運營平臺搭載聯合AutoGrid研發的EMA微網運營顧問軟件,可以提供能量調度SaaS服務,令風電、光伏,燃氣等可再生能源耦合用戶負荷特性就近利用合理高效。該方案廣泛應用于工商業、BIPV等分布式光伏領域,從而提高新能源電力的滲透率和經濟效益。在芬蘭,施耐德電氣為歐洲最大的便利店企業之一Lidl提供了從規劃建設到運營的整體的能源服務。該項目采用了智能配電、樓控系統和微能網能量調度服務,并集成了光伏電池儲能,微型燃機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為其物流中心搭建了能源互聯網,最終實現可再生能源占比達100%,CO2排放降低40%,相比同類型設施能源費用降低了50%。在中國,施耐德電氣與國家電網開展深入合作,為國家電網連島區域綜合能源服務示范島項目提供并實施了以智能環網柜-Smart PremSet為核心的智能化戶外環網箱解決方案,助力國網連云港供電公司打造“五高一尖端”的全電氣化能源服務示范島項目。...
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低壓業務,市場部副總裁張帆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從線下到線上,數據成為新型生產的要素。大數據已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新的驅動力。 “作為新基建的關鍵領域,數據中心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是保障數據信息安全、實現數字產業發展自主化的重要依托。在新基建政策的加持下,各地紛紛加碼數據中心的建設,數據中心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據統計,僅近期建設的大型數據中心項目投資總額就已超過500億元,到2022年,中國IDC業務市場規模將超過3 200.5億元,實現同比增長28.8%。”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低壓業務,市場部副總裁張帆說。 數據中心行業發展新態勢 施耐德電氣認為,未來國內的數據中心的發展將會出現兩極化:一極是以IDC和云服務商驅動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用戶的需求變成了最大化數據中心的商業價值,業務敏捷性和標準化程度提升,“設計-建造-運維”之間有了更多的相互影響;部署速度更快,按需分批部署,規模更大,每千瓦IT的TCO要求更低;另一極是靠近數據使用地點,支持實時交互和浸入式體驗的邊緣計算數據中心,用戶希望整體交付,且能夠實現無人值守。張帆表示,在5G、云計算的加速部署趨勢下,超大規模/大型以及邊緣數據中心等多形態數據中心并肩發展,也同樣成為重要趨勢,并推動更多差異化選擇的出現。同時,隨著綜合能源服務的開展,針對邊緣計算的能源解決方案需求也將大大提升。 新基建的落地提速,不僅釋放了數據中心市場更強勁的發展潛力,也對數據中心在可用性、靈活性、節能性及成本適用性等方面帶來更多挑戰。新一代數據中心將呈現以下特征:模塊化、預制化、高密度、高可用度、高可靠性、智慧設計、卓越運營。”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低壓業務、行業市場與應用行業負責人趙天意介紹。數據中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最初的設計規劃到項目施工,再到配套設施安裝及后期運維服務,新技術、新業務和新應用正在影響著其建設和運維模式,對設計理念、建設標準、交付速度、網絡結構、業務持續性、安全性、可靠性和節能環保等都提出了全新挑戰。 以創新為源動力持續加持 作為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應用的“引領者”,施耐德電氣積極順應新趨勢,開拓新模式,不斷探索和實踐創新的每個層面,以便能為客戶提供更合適、更先進的解決方案。憑借著對數據中心的深刻理解,施耐德電氣不斷推陳出新,完善產品線,憑借完整的解決方案,能夠為數據中心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提供廣泛的服務選項和靈活組合。 近日,在創新峰會成都站——數據中心行業分會上,施耐德電氣全面展示了其完整的智能配電解決方案及眾多明星產品。 立足深厚的實踐積累,整合EcoStruxure Power配電架構和EcoStruxure IT信息技術架構的獨特價值,從電力輸入到信息輸出,從中壓設施到IT空間,施耐德電氣可為數據中心建設提供覆蓋規劃、建設和運營的完整物理基礎設施數字化解決方案及全生命周期服務,更好服務于數據中心TCO及ROI的整體優化。與傳統配電解決方案不同,施耐德電氣中低壓一體化智能配電解決方案強調更貼合場景應用需求的價值部署。通過融合包括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BlokSeT、Okken、PrismaSeT系列及新一代ComPacT NSX塑殼斷路器、I-LINE Track中電流母線、PSO/PME及PSO Easergy A5邊緣控制系統、EBO樓宇運營系統以及新升級的千里眼運維專家等,該方案可整合并形成配電資產預智聯接、配電系統的綜合治理、行業應用的邊緣融合與配電場所的全景營維四大數字化方案,覆蓋數據中心建設和運行中,從中壓輸入到末端負載的數據中心電氣全場景,全面優化配電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部署、使用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提高用電可靠性,提升供配電系統的運維效率。 在眾多新產品中,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和I-LINE Track中電流母線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其中新一代預智低壓成套設備包括施耐德電氣3大主力柜型——BlokSeT、Okken和PrismaSeT系列,全新升級后,可實現標準網關、無線連接和測溫等多種功能的預制化搭載,打造出廠即自帶數字化基因的新型智能成套設備,以更低投入且“輕量化”的方式創造更好的數字化體驗。結合多款數字化軟件,可隨時監測數據中心供配電系統設備運行狀態,并能夠實現現場及云端的高效管理,從而全面優化配電資產從設計、建造到部署、營維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提高用電可靠性,提升供配電系統的運維效率。此外,I-LINE Track中電流母線是施耐德電氣專門為數據中心行業應用所打造的全新產品,實現了多個創新突破,包括產品首次將高電流密集型母線連接器設計引入中電流母線產品,使連接器載流性能提升100%,利用創新外形設計,節省母線本體60%的安裝空間;首次引入滑入安裝方式,并可在除連接器處外,實現插接箱空載帶電插拔,即插即用,便捷體;產品外殼預置弱電通訊線槽及光纖測溫通道,結合Digital Logbook和千里眼運維服務,可實現主動的故障發現和快速故障定位,并獲得完整電能監測及電氣故障預測。 “無論是新建還是改造,施耐德電氣都能夠協助用戶設計并整合最佳的解決方案,降低復雜項目的建設風險,保障數據中心可靠、高效且安全的運行,全面滿足時間、成本和預期業務增長的需求。”張帆表示。 以開放心態營造生態圈 數據中心建設已駛入發展快車道,吸引了眾多的設備廠商加入進來。如何利用更具差異化的價值,吸引數據中心發展紅利的“青睞”,是行業所關注的重點。作為數據中心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之一,包括供配電在內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其全生命周期表現,進一步優化從前期設計、建設到后期運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各環節能力,助力數據中心達到更高可用性與更快部署速度,兼顧更卓越能效的管理水平,從而實現更低TCO,并滿足靈活擴展、快速復制遠程管理的多樣化需求。因此,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方案與優質服務,則正在成為設計院、盤廠和總包商爭取更大市場機會的重要砝碼。 新基建的落地提速,不僅釋放了數據中心市場更強勁的發展潛力,也對數據中心在可用性、靈活性、節能性及成本適用性等方面帶來更多挑戰。作為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領域的專家,施耐德電氣將充分利用新技術,為各類數據中心提供安全可靠、靈活高效、綠色節能、成本優化的一體化基礎設施和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及數字化服務,同時依托‘在中國,為中國’的經營理念,協同更多領域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構建更具差異化價值的高可用數字化基石,助力產業升級,與客戶一起暢享數據中心紅利時代!”張帆如是說。 我們看到,施耐德電氣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逐夢時代勇立潮頭,通過釋放更強差異化價值,領跑數據中心紅利新時代! ?...
易盼軟件(上海)有限公司、EPLAN大中華區技術總監吳愛國 對于任何一家工業企業,產品的設計開發環節都至關重要,其成本往往占產品總成本的70%~80%,因此,產品設計開發的質量、效率直接決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成本消耗。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來臨,給產品設計開發又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從產品銷售、功能規劃、詳細設計、生產裝配以及調試運行階段就提供對應的設計工具,打通完整的數據流程,從而實現產品設計數字化,成為了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擁有“高效工程設計平臺”美譽的德國EPLAN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工程設計制造方案提供商,始終致力于推進高效的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其引領的工程設計云戰略,為工業企業打造了開放、共享的生態系統,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可見的數字化未來。 “好的工程設計軟件可以讓企業的產品成本得到極大改善,加速產品的上市時間,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力。”易盼軟件(上海)有限公司、EPLAN大中華區技術總監吳愛國先生一語道破工程設計軟件的重要性。他進一步解釋說,首先對于工程師來說,快速、準確地完成項目設計和出圖是最重要的,這就要根據設計習慣定制化設計界面,當項目擁有上萬張圖紙,又意味著需要一款可靠的軟件做技術保障。其次對于管理者而言,流程的管控和輸出質量的保證是最重要的,如何幫助用戶優化工作流程和傳遞設計方法是EPLAN的工作重點。再者對于生產者來說,他們希望以最清晰的數據展示來幫助他們快速地完成組裝和接線,提高工藝質量。 總部位于德國的EPLAN公司成立于1984年,并推出了全球第一款電氣設計軟件,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電氣設計與工程解決方案提供商。EPLAN公司在20年前就來到了中國,并于2018年在中國成立了獨立的實體公司——易盼軟件(上海)有限公司,為機械制造、汽車、自動化工程、工藝工程、消費品及能源等行業企業提供工程軟件實施、服務和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吳總表示,EPLAN倡導覆蓋產品生命周期的全價值鏈解決方案,從產品銷售、功能規劃、詳細設計到生產裝配和調試運行階段,提供對應的設計工具,打通完整的數據流程,實現產品設計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贏在產品設計開發的起跑線上 機電一體化不僅僅是機械和電氣的集成,也是由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機械技術、電子技術、控制技術以及光學技術等多學科相融合構成的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跨界”屬性突出。標準、可靠、高效和互聯的設計工程軟件,可以讓企業在產品設計開發環節就掌握核心競爭優勢,而且可以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搶先一步。 “但要實現高效的機電一體化設計,是有一些前提條件的。”吳總解釋說道。首先,企業需要打通研發、制造、服務與運維等全生命周期環節,實現跨學科的流程規劃,讓所有業務部門有序的工作,協同產出;其次,需要應用合理的設計方法去完成知識的傳遞和工作行為的規范;第三,以MBD(基于模型的設計)過程去進行設計研發的數據創建,確保產出信息符合業務環節中信息化溝通的要求。需要強調的是,這一切數字化工作都需要用最基礎的模型數據規范,統一數據信息通信的基準。“而EPLAN的所有軟件和解決方案,就是建立在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上,通過MBD的方法實現了多學科的協同合作,可以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真正的機電一體化。” EPLAN的功能成百上千,每個功能都有特定用途,或是提高效率,或是提升品質,亦或是遵循國際標準的需求。吳總進一步從設計功能本身、系統集成以及生產制造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1. 設計功能層面 為了獲得可持續發展,企業正趨向于提高數據的復用率,提高設計效率減少錯誤的同時,把設計師的經驗保存下來,形成公司的技術積累。例如,EPLAN的“一鍵式報表生成”只需點擊一個按鈕,就能生成最多48種不同的報表。企業可以將需要復用的典型電路、圖紙,存儲為宏文件,在整個公司范圍內共享和復用。 以配電設計為例,以往盤柜制造商都是根據項目做各種定制化的圖紙設計,耗時長,極大地制約了項目的上市時間。如今,企業考慮將一些系統或者電力回路模塊化,例如供電系統、消防系統、啟動回路以及照明回路等。在設計新訂單時,這些標準化的模塊通過EPLAN的智能工具,快速配置出新項目的一次回路和二次典型圖。這是一種設計方式的變革,從傳統的ETO(Engineering To Order)轉向CTO(Configuration To Order),最大化地幫助企業做標準化、模塊化和自動化,從而實現數字化轉型。 2. 系統集成層面 EPLAN解決了客戶在設計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數據流轉問題,在設計階段就具備大量的智能化功能,保障了設計過程中的質量可控,既降低了技術人員的枯燥工作強度,把精力真正放到產品本身的設計中去,也做到了數據一致,如圖紙與報表始終一致。EPLAN可以和SIEMENS等多個品牌的PLC系統,通過標準的接口直接進行數據的交換,原來需要在制圖、編程時各做一次的工作,現在可以借助數據交換,只做一次就可以了。EPLAN的EPIS接口,可以讓EPLAN與企業的ERP/PDM/PLM系統輕松地進行數據交換。當完成工程設計后,只需點擊幾個按鈕,就能將EPLAN的圖檔、數據快速地傳遞到這些信息化系統中,而無需過多的人工干預。 EPLAN還可以幫助企業優化工作流程和傳遞設計方法。例如,借助EPLAN Experience幫助施耐德電氣規劃IT系統架構,優化內部的設計和管理流程,深入探索企業的設計標準化和模塊化,統一了每個員工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產出方式,確保項目輸出文檔的高質量。 3. 生產制造層面 在生產車間里,智能化的生產設備越來越多,搞清楚設計與生產制造的前后銜接關系非常重要。EPLAN專門設計了數據輸出的功能,設計結束后,線纜、鉆孔等數據可以直接導出給設備進行自動加工,從而減少人工的工作,既提高了品質,還節約了工時。 對生產者來說,他們希望以最清晰的數據展示來幫助其高效完成組裝和接線工作,提高工藝質量。比如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企業。通過EPLANSmart Wiring將EPLAN Pro Panel中的虛擬樣機布線顯示在工人面前,接線工人可以在顯示器上選擇一根電線,查看號碼管、接線的位置等信息,簡單快捷地完成接線工作。系統還會提示總工作量及已完成工作量,給生產排班提供了幫助。 在2019年漢諾威工博會上,EPLAN展示了兩款以數字孿生、VR和AR技術為基礎的智能解決方案,清晰地展示了新興技術的落地。在機柜和空調的數字孿生展示中,EPLAN軟件能夠基于OPC UA的PLC軟硬件在線通信,采集硬件設備信息,跟蹤硬件狀態,通過SCADA的故障診斷與檢測,有效地分析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實現高效運維。 工程設計云平臺助智能制造乘風破浪 現如今,以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蓬勃發展,并與全球工業系統深入融合,同時也給全球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數據是我們的核心,EPLAN擁有全球最大海量工程設計元器件云平臺EPLAN Data Portal。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在線工程數據庫,擁有上百萬的元器件、超過1 000萬的工程數據,支持19國語言,擁有近300個全球生產商, 來自80個國家的 20萬工程用戶,每月超過1 000萬的下載量。”吳總介紹說,EPLANData Portal包含了設計、機械、控制、制造、安裝和交付等一系列工程數據,工程師可以通過拖拉式操作,快速地找到元器件廠商的設備數據并應用到不同的設計環節中,每個部件都含有電氣參數、安裝參數、圖片、2D圖形模塊和3D模型等數據。這種方式,讓設計變得更簡單,也更有趣,是智能制造的終極目的。 “當然,工業企業原有的研發、生產、運營、營銷和管理方式正在隨著時代變化而發生改變。對于EPLAN來說,我們的產品以及解決方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來滿足客戶需求,而未來所有工具類的產品都可能基于物聯網技術由平臺運營管理,并以服務的形式為客戶使用。所以EPLAN未來的產品功能也會跟隨這樣的形勢,基于云端的軟件開發,平臺化管理以及服務的租賃以及訂閱,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客戶需求。”基于目前的發展變化,吳總表示EPLAN從三個方面做好了相應的規劃。 首先是銷售思路上的轉變,從關系型銷售轉變為價值銷售,挖掘客戶的需求與痛點,與EPLAN的解決方案優勢相結合;第二,在產品方面做全面數字化的戰略部署,在原有的從銷售報價,到基礎規劃、詳細設計、虛擬仿真,再到生產制造、運營維護的數字化平臺體系基礎上,EPLAN正在努力將平臺推廣到業主、系統集成商、控制柜制造商和元器件制造商這個更大的工業生態圈中,減少整個產品或項目的上市時間;第三,打造云戰略,EPLAN在2018年專門成立了基于云的業務部門,打造開放、共享的生態系統,從而進一步在工業4.0以及IoT的大環境下實現運營模式的轉型。 “數字化、智能化的相關話題還在持續升溫,我們在追求新興技術的同時也要時刻警醒自己要實現智能制造的初心是什么,即讓整個制造體系更安全、更可靠且更高效,最終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智能制造不是空中樓閣,當然也不是紙上談兵就能實現的,從基礎環節做起,還需要眾多企業腳踏實地地努力和實踐。”吳總總結道,“同樣作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程設計人才的匱乏也是導致市場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因此多年來,EPLAN始終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中國不斷加大與院校、行業協會的合作。希望能為中國制造業培養符合標準的新型工程人才。” 要實現智能制造,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盲目冒進。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數字化轉型,還需要更多像EPLAN這樣的企業,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找到前進的方向,并能穩扎穩打地走好每一步。以跬步至千里,以小流聚江海,EPLAN將攜手更多中國企業,驅動中國智造的大發展。EA...
今年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使得各行業都體會到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這個危機與機遇并存的時期,魏德米勒給出了一份助力企業立足“不確定性”之中的“秘籍”。那就是:根據行業發展情況不斷推出適合客戶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而秘籍背后,離不開魏德米勒始終堅守的創新精神。 在本次工博會上,魏德米勒作為參展企業中的重量級嘉賓,其三位產品事業部高層分享了近期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對未來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展望。 作為傳統電氣聯接產品的領導者,魏德米勒憑借近年來在工業4.0和智能制造方向上的創新解決方案,尤其是工業分析解決方案、智能電源解決方案、刀片端子重載解決方案以及工作場所解決方案等,讓現場觀眾眼前一亮,使得魏德米勒展臺成為名副其實的C位。 前瞻預測,先人一步 通過這次疫情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進行全面的自動化/數字化轉型,事實上,長期以來制造企業在人員安全、維護保障、供應鏈維持、產品轉型、計劃重構以及勞動力優化等各方面都面臨著轉型挑戰。 “疫情的爆發讓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和遠程運維這樣的數字化技術需求變得更加迫切而現實。而通過IOT和自動化的整合為客戶提供價值正是魏德米勒一直堅持的策略。這樣即利用了我們在工業自動化方面的優勢,又避免了自動化產品競爭的紅海。”魏德米勒亞太區自動化產品及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監卓越先生表示。 工業數字化的進步,讓預測性維護應用變得更加炙手可熱。如何對設備行為進行分析、預測故障,并優化設備性能和生產流程是當前工業客戶的一大訴求。魏德米勒此次 展出的工業分析解決方案,是魏德米勒近年來在智能制造方面推出的匠心之作——既可實現高級能源分析,也能進行設備行為分析,顯著提升產能、效率和質量,幫助用戶開拓可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為了降低不必要的機器停機時間,除了預測性維護做支持,還需要硬核電源解決方案的加持,為設備高效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卓越自豪地說道:“疫情期間為醫療設備,工程機械設備以及物流設備保駕護航的功臣們,如我們面向數字化的u-mation自動化產品線,基于IO-Link的高性能電源系統PROTOP和 TOP Guard等也將在工博會期間一一亮相,與觀眾們見面。” 智能聯接,無“線”可能 創新精神是推動魏德米勒前行的基因,在關鍵器件的工程效率提升和工程成本降低方面,魏德米勒可謂不遺余力。本次工博會展示的刀片端子重載解決方案是魏德米勒在電氣聯接領域的又一創新之作,它將信號端子和重載接插件完美結合在一起,無需使用端子排,其帶來的高效接線和安裝空間節省優勢顯而易見。 今年各行業雖稍受疫情影響,但也能感覺到經濟正在慢慢回暖。制造企業對遠程協作的任務、項目、工作流等提出迫切需求,反映出企業對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現實需求。后疫情時代這種需求也將一直持續。“其實我們很早就關注數字化技術,也積極致力于為用戶提供創新的數字化、智能化裝置及現場聯接技術解決方案。新冠疫情也讓非接觸式技術成為趨勢,這將推動無線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目前,魏德米勒已開發出無接觸 裝置與聯接產品,讓電源與電源的傳輸就象手機充電一樣方便,幫助用戶把電纜導線損傷的幾率降到最低,甚至實現零損傷。”魏德米勒亞太區裝置及現場聯接事業部總監陳向軍先生如是說。 此外,陳向軍先生提到的快速服務也讓人印象深刻。客戶免費提供3D模型嵌入設計模塊,如果客戶在設計中需要電氣試驗,向魏德米勒申請的樣品可通過“72小時服務”便可到達手中。 多管齊下,游刃有余 目前各行各業都在如火如荼地加快建設的步伐,但是在魏德米勒亞太區電氣柜產品事業部總監Lars Kosubek先生看來,有些企業特別是自動化程度低或者大量依賴人工的制造企業而言,產能恢復非常慢,加快產能恢復的訴求愈加強烈。伴隨著這些企業開始認真思考數字化轉型問題,也就意味著數字化發展的進程將會加速。 此次展會魏德米勒展示了為工程師們提供智能化的工作場所解決方案,覆蓋從規劃、安裝到操作的一整套流程。這一解決方案將模塊化的自動化硬件、創新工程軟件和數字化解決方案結合,甚至實現從傳感器到云端的智能聯接。同時通過魏德米勒的聯接咨詢服務和WMC軟件恰能助力用戶提升設計效率,優化項目流程,加快產品上市時間,助力客戶在數字化發展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談及面向未來的研發規劃,Lars先生介紹說,魏德米勒將為機柜生產進行自動化工具及機器的開發與研制。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充滿活力的市場,也是魏德米勒非常重視的市場。相信隨著智能制造的推進,中國市場必將充滿更多的發展機會。在此過程中,魏德米勒將持續依托本土專業研發團隊的強大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更加適合中國市場的定制化產品和解決方案。 扎根中國市場20多年來,魏德米勒始終踐行著“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者,創新無處不在,以本土客戶為本”三大品牌價值。從1948年發明塑料絕緣端子開始,創新精神始終根植于魏德米勒人的心中并積極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因“魏”有你便無所“魏”懼!不論是技術、產品還是服務,魏德米勒創新從不間斷。...
新世紀20年,中國制造的輝煌成就以及中國自動化的茁壯成長,離不開優秀企業家的巨大貢獻。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制造數字化服務云端峰會”(CAIMRS 2020)上,魏德米勒亞洲區執行副總裁趙鴻鈞被授予“新世紀20年產業成就獎”之“智未來?產業先鋒”獎項,向其領航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而致敬。 2020年已經過半,面對經濟新常態、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等諸多挑戰,魏德米勒如何攻堅克難,聯創智造“魏”來?魏德米勒亞洲區執行副總裁趙鴻鈞先生為我們揭曉答案。 魏德米勒亞洲區執行副總裁趙鴻鈞 縱橫捭闔,整合全球資源 “作為一家扎根中國20多年來始終信守社會責任承諾的企業,直面2020年第一大考,魏德米勒勇擔企業社會責任,整合全球資源,全力抗擊疫情,攜手客戶共渡難關。”趙鴻鈞說。 疫情初期,大多數企業的供應鏈處于“休克”狀態。艱難時刻,魏德米勒多措并舉:銷售人員全體線上辦公,亞太物流中心全面復工,蘇州工廠迅速復工復產,并根據激增的客戶需求穩步擴大產能;魏德米勒德國總部整合全球資源,特別為中國市場擴大產能,加大生產,并在中歐航線中預訂了多個倉位確保順利交付;由德國總部牽頭,魏德米勒迅速成立特別工作組,制定了特殊時期的特別方案,迅速決策,積極響應,快速執行,與合作伙伴同心戮力,共克時艱。 立足中國,賦能廣袤市場 當前,海外疫情影響仍在持續,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在中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國內生產總值(GDP)經歷第一季度“深蹲”后二季度“復起”,同比增長3.2%。 “中國經濟的穩步恢復給全球制造業增添更多信心。”趙鴻鈞說,如何更好地服務以中國市場為重點的亞洲市場,一直是魏德米勒的重要使命。雖然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魏德米勒始終堅持“以本土客戶為本”的核心品牌價值觀,始終堅持以創新的技術、產品與服務為客戶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始終致力于滿足客戶不同層次的個性化需求。 “魏德米勒在中國發展速度很快且非常健康,立足中國,輻射亞洲,服務全球,是魏德米勒的重要發展戰略。”趙鴻鈞說。魏德米勒將高精尖技術通過本土化過程引入中國市場,滿足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客戶需求。同時,在中國開發的一些解決方案,也通過總部的中心樞紐作用,為全球其他行業伙伴及客戶賦能。 “在當前這一特殊時期,魏德米勒在中國及亞洲市場積極部署,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趙鴻鈞表示,一方面,疫情極大地帶動了醫療保健等行業發展;另一方面,疫情倒逼企業加大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升級步伐;此外,新基建建設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有效拉動制造業需求。魏德米勒也在積極拓展醫療、物流、光伏、風電、5G通信等行業市場。 得益于魏德米勒在中國和亞太市場的良好布局,以及在中國市場的良好表現,趙鴻鈞表示,魏德米勒對未來幾年的發展期望是繼續以穩定的增長速度實現高質量發展,這將進一步助推魏德米勒集團整體發展。 數字為劍,聯創智造“魏”來 后疫情時代,數字化轉型將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魏德米勒很早就意識到數字化發展的潛力,一直致力于開發全新的數字化、智能化聯接解決方案,助力智能制造的發展。 “疫情讓我們重新思考企業的數字化。通過更加數字化的設備聯接技術,企業能夠達到人、機、環境的高度協作和智能制造的實現,大大降低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風險。”趙鴻鈞說。而這也成為魏德米勒在后疫情時代鞏固其國內外市場優勢地位的重要利器。 魏德米勒主要從工廠數字化、工業分析、云服務等角度切入工業4.0。趙鴻鈞認為,工業4.0不是做出一條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生產線,而是整個供應鏈乃至整個工業都進入自動化、網絡化、信息化,這無疑會對全球工業的未來將產生深遠甚至顛覆性的影響。新技術在顛覆傳統行業的同時,也為各個行業注入新的“基因”,大數據、預警、監測、分析等都會促進聯接解決方案的智能化和體系化。 魏德米勒始終堅信,唯有從生產到經營全面的數字化轉型,企業才能真正在更多的“黑天鵝”事件中穩如磐石,贏得更加強大的競爭力,魏德米勒也將在這一進程中為廣大合作伙伴賦能,聯創“魏”來。...
面對能源危機和電網負荷的增加,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探索,智能電網的建設成為能源戰略轉型的關鍵。為了保障持續穩定的電力供應,智能電網呈現出數字化、自愈性、更加激勵和包容用戶等特征,同時也面臨著系統性能、電能質量、運維效率和使用成本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和終端能源消費的升級,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在施耐德電氣中國區能效管理中壓業務市場與戰略副總裁薛毅先生看來,雖然中國的配網總體水平很高,但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一是區域覆蓋不平衡,主要表現是一線及沿海城市與二線及西部城市、農村配網發展不均衡;二是自動化程度不平衡,主要表現在10千伏網包括中高壓領域自動化水平極高,但在城市低壓配網自動化方面還有很多進步空間。相比世界發達國家,我國未來用電需求增長有著較大潛力,電網規模尤其是中低壓電網建設仍將持續擴大,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及供電質量需求也將進一步提升。 ?“進一步改善電網質量,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是能源轉型的必然要求。我們看到,當前國家推出‘新基建’,其內涵更加豐富,涵蓋范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的特征。國家電網提出的‘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任務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作為能源管理和工業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的專家,施耐德電氣在賦能電網數字化轉型和能源轉型升級方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也取得了諸多成果。”薛毅先生說。 ? 領跑數字化,賦能能源互聯網 數字化如何助力智能電網的發展,薛毅先生認為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落腳點:一是,配電產品的數字化。電網的數字化轉型早已被國家電網提上日程,國家電網發布的配電物聯網發展規劃,特別提出了關于提升智能環網柜和開關柜的指導意見,指出在設備全生命周期運維、狀態感知、環境感知和主動運維上,要有更新的突破。二是,行業應用上的數字化轉型。通過配電網供電服務的創新幫助企業實現增資降本,讓用戶端的用電場景和用電的能效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實現多方共贏。 “綜合能源服務市場是能源領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我們看到,國家電網正在積極推進‘能效服務+數字化轉型’加速電能替代、綜合能源服務、需求響應服務發展。”談及綜合能源服務,薛毅先生表示,從供電服務轉向“能效服務+數字化轉型”,實際上是將服務從傳統意義上的配電端逐步延伸到了用戶側,通過高效運維來提高設備的連續性,優化設備資產管理,合理控制維保費用,從而保證設備符合各類標準并安全運行。而達成目標則需要為綜合能源服務的發展創造外部環境。 “數字化正在重新定義配電領域新的效率水平。如何提升主動性運維能力和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計劃外停機時間,保障配電系統的安全可靠,施耐德電氣擁有豐富的智能化產品和實踐經驗。”薛毅先生如是說。 數字技術與電網技術融合發展,大量的創新技術為保障各級電網的協調發展和運營發揮了重要作用,施耐德電氣早已做好充分準備。施耐德電氣擁有成系列的互聯互通的產品,如:Easergy P3系列繼電保護裝置、Premset全新一代中壓開關設備、Smart PIX系列智能中壓盤柜、Smart RMU智能一二次融合環網柜、低壓優易系列;邊緣控制解決方案,如:EcoStruxure Power Advisor電力顧問、Facility Expert 千里眼運維專家、分布式環網自愈解決方案;在應用、分析與服務方面,如:EcoStruxure電網能量管理服務-EMA、微電網能量管理系統……施耐德電氣在多個國際合作項目中為客戶提供微電網解決方案。例如,施耐德電氣與杜克能源合作為馬里蘭州蒙哥馬利縣提供微網服務,該系統通過年7400MWH的熱電聯產和年發電量3300MWH的光伏系統為400戶家庭以及坐落在當地的國土安全部提供能源服務,年減排溫室氣體3629噸。 ? 聚力綠色,擁抱數字化未來 2020年8月13日,以“創贏·數字化未來”為主題的2020創新峰會首場線下創新日活動在濟南召開,施耐德電氣展示了覆蓋數字化配電、智能制造領域的多項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并帶來了數字化電網、化工油氣行業的智能化、設計院智能配電、數字化醫療、綠色智能制造等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應用實踐和成果。活動現場人頭攢動,全新一代無六氟化硫(SF6-free)中壓設備——中壓環網柜SM AirSeT、RM AirSeT和中壓充氣柜GM AirSeT吸引了眾多觀眾駐步觀看。該系列產品通過使用干燥空氣代替六氟化硫氣體作為絕緣氣體,結合并聯真空開斷技術,更加安全、可持續地利用數字化技術解鎖數據價值,并有效控制碳排放、提升成本效益。面向未來的無六氟化硫(SF6-free)中壓開關設備,充分展現了施耐德電氣在綠色可持續以及能源管理效率方面的高水準,表明了施耐德電氣以數字化和綠色技術助力電力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追求。 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樣體現在施耐德電氣的綠色供應鏈和綠色智能制造領域。 2020年,Gartner公布全球供應鏈25強,施耐德電氣憑借與供應鏈伙伴共同成長的開放分享態度以及智能化物流體系,躋身榜單5強,排名從2019年的第11位提升至第4位。《Gartner2020年全球供應鏈25強》白皮書顯示,施耐德電氣已經憑借定制化、可持續和互聯互通的4.0供應鏈戰略建立了端到端的供應鏈流程與與實力,如今正在利用EcoStruxure數字化技術進一步優化決策、提高效率。憑借不斷與合作伙伴分享經驗與知識的開放共享精神,施耐德電氣的領導力廣受認可。 施耐德電氣的綠色智能制造理念將先進制造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貫穿于產品研發、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不僅改變了對“高耗能、高污染”增長模式的依賴,還能促進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施耐德電氣在自身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綠色智能制造的方案促進各行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邁向高質量發展。2018年,施耐德電氣在上海、武漢、天津的三家工廠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彰顯了施耐德電氣以數字化賦能綠色制造的雄厚實力。如今,施耐德電氣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助力盤廠數字化轉型&升級計劃”,提升盤廠智能制造水平和能效,助力盤廠數字化轉型。 ? 馭勢而上,攜手共進 無論是“數字新基建”的實施與推進,還是“十四五”的發展藍圖,都離不開跨專業、跨領域的深度融合,離不開從供電側到用電側整個電力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薛毅先生表示:“作為中國電力行業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施耐德電氣能效管理中壓業務深刻理解‘新基建’和‘十四五’的綠色數字化內涵,正依托EcoStruxure 架構與平臺,以‘簡單易用、統一標準、安全高效、性能可靠’為產品價值觀,將可持續發展和數字化貫穿到產品設計和制造的各個環節,助力釋放數字化電網潛能,賦能商建、交通、重能耗和數據中心、電子等行業市場,攜手電力行業生態圈的合作伙伴一起共贏數字化、創造高效可持續的未來。”? “未來,施耐德電氣將繼續強化其在電網數字化上的優勢與能力,攜手電力行業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以創新的數字化技術賦能一流的配電網建設,為中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做出積極貢獻,為電力產業數字化升級提供強勁動力。”薛毅先生表示。 三十三年耕耘碩果累累,三十三年成長鑄造品牌。在中國,為中國,施耐德電氣躊躇滿志助力中國電氣工業砥礪前行!...
近日,施耐德電氣2020創新峰會線下創新日活動第二站,走進中原腹地河南鄭州,與來自全國的合作伙伴、客戶與行業專家共同交流分享數字化轉型的經驗與見解。在本次峰會上,記者與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陳蔚蔚深入探討了服務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施耐德電氣副總裁,服務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陳蔚蔚 助力中原地區高速發展 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城市,全力加快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質提速。陳蔚蔚表示,施耐德電氣多年來一直深入參與鄭州的建設,并立足鄭州推動河南和廣闊的中部地區邁向產業升級。目前施耐德電氣已在河南與地鐵、醫療、制造業等行業的用戶進行了深入的合作,在數字化轉型升級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陳蔚蔚介紹,施耐德電氣在軌交行業有豐富的經驗,著力推動全國三十多個城市的地鐵建設,保障可靠連續供電、實現智能高效運維。施耐德電氣的智能配電產品應用于鄭州地鐵中,實現了數據的互聯互通,可有效提升效率。在醫療行業,施耐德電氣助力鄭州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打造智慧醫院,賦能數字化轉型。重點幫助阜外醫院實現后勤部門一體化的、可視化的管理;強弱電一體化方案則幫助醫療部門提高用電質量,并確保電源是高效可靠的。在保障醫院持續穩定供電,設備高效運營,病患高度安全的同時,幫助醫院提高能效,降低成本。 陳蔚蔚指出,“新基建”為鄭州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數據中心既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基建”發展的核心IT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的騰飛起到底層支撐作用。施耐德電氣在優化數據中心效率方面有著出色的能力與經驗,可以確保機房供電的不間斷性,優化運營,降低運維成本。 陳蔚蔚表示:“鄭州的發展日新月異,施耐德電氣將充分發揮自身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在基礎設施、制造業、醫療和數據中心等行業與本地客戶和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并以鄭州為龍頭,帶動整個中原地區高質量發展。” 以服務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不斷演進發展,傳統服務模式亟待進行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的共識。但是,目前只有少數企業在數字化方面達到較成熟的水平,大部分企業還處于摸索階段。對此,陳蔚蔚表示:“傳統服務模式正在經歷一場變革,服務消費成為數字化時代的新趨勢,可謂‘一切皆服務’。關于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需要在四個維度上進行融合,即能源和自動化的融合、終端到云端的融合、全生命周期的融合、從分散式管理到集成化管理的融合。以全生命周期融合為例,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到運營階段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節能增效,如果等到運營階段再考慮的話勢必將增加不少成本。在幫助企業改造前期施耐德電氣會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客戶規劃數字化轉型全景圖,明確哪些問題需要優先解決,哪些改造可以晚一些實施。畢竟企業資金有限,需要重點解決主要問題。” “以京城大廈智能化升級為例,在改造初期面臨的困難很多,既要確保達到預期效果,又不能影響大廈的正常運營。施耐德電氣采取的方案是通過全方位的咨詢服務,先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明確未來京城大廈的發展方向,然后再根據客戶需求定制數字化改造計劃,最后落地到硬件和軟件產品的安裝、調試等。”陳蔚蔚介紹說。 目前,處于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企業自身特點和階段性需求都各不相同。陳蔚蔚指出,在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方面,面對不同規模的企業施耐德電氣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在面向中小企業,施耐德電氣秉持的方針是“先醫后藥,先軟后硬,小步快跑,效益第一”。“先醫后藥”是指前期先開展實地調研,查明企業的最大痛點,確診“病因”后再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先軟后硬”則是先從軟件入手,看看需要結合哪些硬件產品,然后再對硬件進行升級。數字化轉型不可一蹴而就,但動作要快,步伐要快,從改造需求最迫切的部分做起,即“小步快跑”。“效益第一”是說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能為了轉型而犧牲企業的經濟利益,在確保企業效益的前提下適當做一些改革。 對于大型企業,往往已經開始著手進行轉型升級,在進行進一步的數字化升級過程中,如何讓原有系統無縫連接新的軟件,消除數據孤島,是需要主要解決的問題。另外,大型企業往往也有很多數字化方面的人才,可能已經有了清晰的轉型想法,只是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去幫助梳理一下業務流程,那么針對這種情況施耐德電氣更多地會扮演咨詢顧問的角色。 陳蔚蔚表示:“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沒有一概而論,更多需要結合企業自身狀況、規模大小、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企業自身發展意愿等,需要全方位綜合考慮,才能得出完整的解決方案。”...
又色又爽又黄又免费的视频,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品善网,日本高清不卡中文字幕免费,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